晴時多雲

頻道logo

罕病少年臉縮、凸眼 歷經20次手術樂喊「變帥了!」

2024/11/28 12:44

17歲的祐嘉罹患「克魯松症候群」,因顱骨縫過早閉合,影響外觀、呼吸等問題,成長過程經歷20多次顱骨和顏面手術。(記者邱芷柔攝)

17歲的祐嘉罹患「克魯松症候群」,因顱骨縫過早閉合,影響外觀、呼吸等問題,成長過程經歷20多次顱骨和顏面手術。(記者邱芷柔攝)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17歲的祐嘉天生罹患「克魯松症候群(Crouzon Syndrome)」,因顱骨縫過早閉合,顱腔過小、臉部後縮,壓迫腦部影響呼吸,出生後就在台大醫院接受治療,成長過程中經歷20多次顱骨和顏面手術,逐步改善呼吸、進食、語言及外觀問題。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台大醫療團隊再結合手術導航系統、電腦模擬、3D列印技術與先進醫材,讓每次手術更精準安全,如今祐嘉不僅外貌接近常人,生活功能也大幅提升,從出生時的困境到現在的燦爛笑容直呼「變成大帥哥!」,這段醫療旅程不僅見證台大醫院顱顏醫療的突破,更為祐嘉開啟新的生命可能。

台大醫院今(28日)舉辦「顱顏醫療暨形態科學發展中心」2週年成果發表會,發表國內首份跨科部整合的「顱縫過早癒合健康偵測時間表」,詳列患者從出生至成年的檢查與治療項目,並邀請祐嘉出席,以他的治療經歷分享近年醫療技術的進步。

祐嘉與姑姑一起出席台大醫院「顱顏醫療暨形態科學發展中心」2週年成果發表會。(記者邱芷柔攝)

祐嘉與姑姑一起出席台大醫院「顱顏醫療暨形態科學發展中心」2週年成果發表會。(記者邱芷柔攝)

中心主任謝孟祥指出,顱骨縫過早閉合的發生率約為1/2000,嬰兒時期的頭骨有顱骨縫,負責頭骨的正常生長,通常會在2歲前閉合,如果過早閉合,頭骨生長就會受到限制,導致異常頭型,嚴重時還可能影響腦部發育。

謝孟祥說,顱縫早閉症候群常見於克魯松症和愛伯特氏症等疾病,患者可能出現前扁頭、中臉後縮、凸眼等特徵,影響呼吸、進食及語言功能,甚至可能伴隨肢體異常及智力發展問題。以克魯松症為例,該疾病屬顯性遺傳,若患者家族中無相關病史,通常是由基因突變引起,與孕期行為無關,家長不需過度自責。

台大醫院顱顏醫療暨形態科學發展中心主任謝孟祥(右2)指出,團隊引入手術導航系統、電腦模擬、3D列印技術與先進醫材,讓顱顏手術更精準安全。(記者邱芷柔攝)

台大醫院顱顏醫療暨形態科學發展中心主任謝孟祥(右2)指出,團隊引入手術導航系統、電腦模擬、3D列印技術與先進醫材,讓顱顏手術更精準安全。(記者邱芷柔攝)

祐嘉的姑姑分享,從祐嘉出生到現在一直在台大醫院接受治療,每次手術對家人來說都是煎熬,常常從第一刀等到最後一刀,但家人始終以正向態度陪伴他,希望他能保持信心。從最初顱顏異常到如今逐漸恢復,口腔和齒列的改善也提升進食能力及語言表達。

除了家人為他的進步感到欣慰,祐嘉也坦言,過去因外貌遭受異樣眼光,甚至被同學嘲笑為「外星人」。最近一次手術前,他的單側眼睛突然破裂,所幸手術順利,醫師精心修復每處缺損,現在外貌與功能已接近常人,讓他興奮大喊「我變成大帥哥了!」

謝孟祥表示,若患者1歲前出現腦部壓迫,需立即進行顱骨減壓手術,後續治療則需多科專家合作,是高難度的重症醫療。近年來醫療團隊引入手術導航系統、電腦手術模擬及3D列印等高科技技術,結合先進醫材與植入物應用,大幅提升手術精準度與安全性,未來希望爭取更多健保資源支持,減輕病友與弱勢家庭的經濟負擔,並讓困難手術獲得合理給付,吸引更多醫師投入罕病重大手術領域,改善「高技術、高風險、低回報」的現況。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