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7旬翁摔車撞傷頭 2月後走路要攙扶!竟因慢性硬腦膜下血腫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75歲的康伯(化名)2個月前騎腳踏車不小心摔倒撞傷頭部,原本以為只是輕微頭痛,不以為意;沒想到逐漸演變為持續性頭痛、走路需攙扶、記憶力減退、反應變遲鈍,甚至嗜睡,腦部電腦斷層掃描後,確診為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經顱骨鑽孔術治療,症狀逐漸改善,恢復日常生活能力。
奇美醫院神經外科暨外傷科主治醫師李瑤琳表示,日常生活中,常有跌倒、撞到門或櫃子等頭部輕微撞擊事件,因頭部外傷後的症狀可能並非即時出現,即使當下沒有明顯外傷,仍可能因頭部受到外力撞擊,導致硬腦膜下腔形成血塊,不能輕忽。
根據衛生福利部去年死因統計,事故傷害是國人死因第8位,其中跌倒(落)致死人數占23.6%。另,2017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65歲以上長者約每6人就有1人曾經跌倒,且每12位長者就有1人曾因跌倒而就醫,跌倒不僅是造成65歲以上長者受傷住院和急診的主因,發生率更隨年齡增加而提高。
李瑤琳說,老年人腦萎縮容易在撞擊時扯斷腦靜脈造成慢性出血,當血塊慢慢堆積導致壓迫腦組織時,會造成腦壓太高壓迫腦神經,引起持續的頭痛、步態異常,甚至記憶力減退,這些看似「小問題」的症狀,卻可能是「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警訊。長者跌墜受傷地點有52%發生在室內、48%發生在室外,其中室內跌傷地點排行依序為客廳、臥室、浴室、廚房或餐廳、陽臺、樓梯等,務必不可輕忽長者跌倒嚴重性。
李瑤琳指出,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是一種因輕微頭部外傷引發的延遲性疾病,常見於老年人、中年晚期、幼童、酗酒、癲癇、有使用抗凝血藥物、曾有頭部外傷病史者,潛在危險性不容小覷,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甚至威脅生命。由於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症狀通常並不明顯,且容易被忽略,因此早期診斷至關重要。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三大徵兆,包括反覆頭痛或持續性頭痛、步態異常與行動不穩、記憶力減退與認知改變,如果頭部外傷後2週,疼痛仍遲遲未改善,還伴隨其他症狀,有可能是顱內血腫作祟,老年人若在頭部受傷後逐漸出現健忘、反應遲鈍或其他認知功能障礙,或是原本可對話但在2個月內逐漸無法言語表達者,則需懷疑慢性出血。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