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預防河豚中毒 專家示警:來路不明勿食用

2024/11/23 12:21

專家表示,台灣附近海域常見有30多種河豚,大多數有毒,最顯著的表徵是具有4顆牙齒,呼籲民眾勿購買或捕捉此種魚類;圖為示意圖。(圖取自photo AC)

專家表示,台灣附近海域常見有30多種河豚,大多數有毒,最顯著的表徵是具有4顆牙齒,呼籲民眾勿購買或捕捉此種魚類;圖為示意圖。(圖取自photo AC)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台灣四周環海,漁業資源相當豐富,偶有耳聞民眾為了一時口腹之慾,食用河豚而發生中毒案件。到底該如何預防河豚中毒?食藥署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講座教授黃登福來解惑。

黃登福指出,河豚為暖水性的魚類,分布於溫帶、亞熱帶和熱帶海域,含有河豚毒素。河豚因種類、地域及季節不同而有毒性強弱之分,其中,卵巢、肝臟、腸、皮膚都含有毒素,台灣附近海域常見有30多種河豚,大多數有毒,最顯著的表徵是具有4顆牙齒,呼籲民眾勿購買或捕捉此種魚類。

食物鏈累積 河豚毒素不只躲在河豚裡

黃登福表示,含有河豚毒素的生物並不只有河豚,其他像是海產螺、貝、海星、螃蟹和章魚等都可能具有河豚毒素,且會透過食物鏈的方式層層累積。值得注意的是,河豚毒素屬於神經毒素,毒性強、具有耐熱性,即使加熱也無法破壞,2-3mg的河豚毒素就足以致人於死。

黃登福說明,河豚毒素中毒症狀主要為神經症狀,包括輕微頭痛、噁心、嘔吐、麻木或刺痛(包括口、舌及四肢)、頭暈無力、吞嚥困難;嚴重個案甚至出現呼吸麻痺、低血壓、心跳減慢等現象。其潛伏期一般在3小時內(通常在10-45分鐘),亦受進食的毒素量影響。目前並無特殊之藥物可以解毒,主要治療乃是維持呼吸或進行洗胃,另外可給予活性碳,以減少毒素的吸收,其次也可以用鹼性生理食鹽水,加速毒素之排泄,或以洗腎清除毒素。

專家指出,河豚毒素屬於神經毒素,具耐熱性,加熱並無法將毒素破壞。(取自安全週報)

專家指出,河豚毒素屬於神經毒素,具耐熱性,加熱並無法將毒素破壞。(取自安全週報)

如何預防河豚毒素中毒

黃登福強調,不食用來路不明或不認識的水產品,以及加工水產品,例如未標示魚種來源之魚鬆、香魚片等。食藥署也提醒,避免食用水產品中毒性較大的內臟部位。如果在食用水產品後產生中毒症狀,應儘速送醫救治以免延誤治療黃金期。

轉載自衛福部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1001期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