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胸腺」竟抗癌關鍵! 研究:切除恐增死亡風險和罹癌機率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過去醫界認為成年後的胸腺「無關緊要」,但最新研究顯示,這個位於胸骨後方的小腺體,可能攸關生命安危,切除後不僅增加死亡風險,還可能提高罹癌機率。
胸腺(thymus gland)是一個扁平雙葉狀構造,呈橢圓形,位於人體胸骨、心包膜之間及甲狀腺下方,由呈現淡紅色或略帶黃色的薄片組織所組成。胸腺(Thymus gland)位於胸骨的後方,心臟的上方,並且夾在兩側的肺葉之間,它的主要功能是促進T細胞的成熟。青春期以後,胸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萎縮,到了40歲以後,大約只剩10公克,胸腺的分泌能力就幾乎完全停止。
不過據科學新聞網站《Science Alert》報導,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研究團隊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指出,切除胸腺的病患在術後5年內的死亡風險和罹癌機率,皆較未切除者高出近兩倍。
哈佛大學腫瘤科醫師史卡登(David Scadden)表示:「我們發現胸腺對健康至關重要,一旦切除,病患的死亡和罹癌風險至少會增加一倍。」
胸腺在兒童時期扮演關鍵角色,負責製造對抗病菌的T細胞(一種白血球)。研究發現,幼年切除胸腺的病童不僅T細胞數量減少,對疫苗的免疫反應也較差。
雖然胸腺在青春期後會萎縮,T細胞產量也大幅降低,但這並不表示可以輕易切除。由於胸腺位於心臟前方,在心胸手術時常被一併切除,但研究顯示這種做法可能存在重大風險。
研究團隊分析超過7000名病例,包括6000多名未切除胸腺的對照組,以及1146名接受胸腺切除手術的病患。結果發現,即使排除性別、年齡、種族、胸腺癌、重症肌無力等因素,胸腺切除組在術後5年內的死亡風險仍是對照組的兩倍。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病患不僅罹癌風險倍增,其癌症特性也較為棘手,具更高的侵襲性和復發率。
研究人員透過血液檢測發現,胸腺切除的病患體內T細胞受體的多樣性較低,推測這可能是導致術後癌症和自體免疫疾病風險提高的原因。
「這項發現顯示,在考慮切除胸腺時,必須謹慎評估手術的必要性,」史卡登強調。儘管這項觀察性研究無法證實直接因果關係,但研究團隊呼籲,在可能的情況下,保留胸腺應列為臨床優先考量。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