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中風半年內約5成失能! 醫曝治療黃金期:持續復健是關鍵

2024/11/07 17:16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公布「腦中風患者與照護者生活大調查」,發現僅37%患者中風後可自行進食、25%能自行洗澡、更衣;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公布「腦中風患者與照護者生活大調查」,發現僅37%患者中風後可自行進食、25%能自行洗澡、更衣;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記者黃宜靜/台北報導〕中風是國人失能的主因之一,影響家庭照護與社會經濟。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今(7日)公布最新調查發現,僅37%患者中風後可自行進食、25%能自行洗澡、更衣,影響6成照護者生活。醫師指出,台灣每年至少新增3萬名中風患者,半年內約5成失能,以肢體痙攣為主要原因,呼籲中風後持續復健,把握6個月至1年內治療黃金期,找回自理能力。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連立明表示,據台灣中風登錄資料顯示,患者在中風後1個月內失能比例達61.2%、3個月是55.58%、半年仍高達51.72%。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腦中風每年造成超過200億元的經濟損失,「預防永遠重於治療」,呼籲高風險族群如慢性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吸菸者、有中風家族史、肥胖及心房顫動者更應重視預防,透過定期健檢、良好生活習慣、多運動、均衡飲食及戒菸,能有效降低中風風險。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呼籲,預防勝於治療,高風險族群更應重視預防,透過定期健檢、良好生活習慣、均衡飲食等方式,降低中風風險。(台灣腦中風病友學會提供)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呼籲,預防勝於治療,高風險族群更應重視預防,透過定期健檢、良好生活習慣、均衡飲食等方式,降低中風風險。(台灣腦中風病友學會提供)

一人倒全家累 調查發現6成照護者受影響

為了解腦中風後患者失能情形,以及對患者生活、家庭等影響,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在今(2024)年8月16日至9月24日發起「腦中風患者與照護者生活大調查」,透過網路問卷,調查124名中風患者、221名照護者。

調查發現,中風後常出現肢體痙攣症狀,影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僅有37%患者可以獨立進食、25%能獨立洗澡及更衣、僅17%可獨立搭大眾運輸或開車、僅有28%患者能獨立行走3至5公尺,多數患者需仰賴照護者協助。同時,調查也發現不到4成患者持續復健半年以上、6成照護者工作與收入受影響。

除了照護時間成本外,中風照護醫療花費也為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調查指出,4成中風家庭每個月平均花費新台幣1至3萬元照護中風患者,逾3成家庭每個月花費超過4萬元。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欣熹表示,4成患者會在中風後半年出現肢體痙攣,出現拳頭緊握、手腕彎曲等症狀。(記者黃宜靜攝)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欣熹表示,4成患者會在中風後半年出現肢體痙攣,出現拳頭緊握、手腕彎曲等症狀。(記者黃宜靜攝)

肢體痙攣致失能 注意7症狀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欣熹表示,4成患者會在中風後半年出現肢體痙攣,是導致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當腦細胞壞死時,運動神經的興奮和抑制失衡,進而導致肢體張力變強、肌肉緊繃和關節活動度受限,導致患者出現拳頭緊握、手腕彎曲、腳趾屈曲、肩膀內收、手肘屈曲、前臂旋前、足部內翻等症狀,影響患者復健意願及成效,照護者也往往要更費力照顧。

中風後勤復健 戰勝低谷重回職場

積極復健,重回職場的患者鍾先生描述治療、確診過程。當年年僅33歲的他,體重破百,也有高血壓問題,卻未積極治療。不料,一日在上班途中感到頭暈,同事更發現其嘴巴歪斜、走路靠左偏而送醫,醫師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且左半邊身體失去知覺。初期無法自行翻身、上下床、飲食或如廁,除了聘僱24小時看護外,上了年紀的父母、乾媽、妹妹也需輪流照顧。

鍾先生見家人在工作跟照護上「蠟燭兩頭燒」,而立志早日重拾生活自理能力。在一週6天的密集復健訓練下,經過3個月的努力,出院時能拄著四角拐走路、獨立搭公車回診復健,也在中風後1年半後重回職場,甚至5年多來無法伸直的左手,也在接受肉毒桿菌素治療,搭配規律復健下,能拿起水杯。

患者鍾先生描述治療、確診過程,並呼籲病友調適心態,持續且積極地復健。(記者黃宜靜攝)

患者鍾先生描述治療、確診過程,並呼籲病友調適心態,持續且積極地復健。(記者黃宜靜攝)

中風半年到1年內為治療關鍵 完整復健助復原

雖然中風後盡早且持續復健,有助於功能復原,但調查卻發現不到4成患者持續復健半年以上。蔡欣熹提醒,持續、規律復健十分重要,若停止復健,患部攣縮可能更嚴重,甚至永久失去功能,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完整的復健計畫應採藥物與非藥物治療並行,如利用支架、輔具、電敷等常規性的復健治療;或是肌肉鬆弛劑等藥物、注射肉毒桿菌素及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中風後痙攣問題。

蔡欣熹說明,口服肌肉鬆弛劑等抗痙攣藥物,但若劑量過低恐效果不足,而增加劑量後可能會嗜睡;手術治療如脊髓神經背根切除術,對全身痙攣治療效果較好,中風後的單側痙攣較不適用此種治療方式。近年新興的肉毒桿菌素治療,為台灣神經學學會、台灣復健醫學會與台灣腦中風學會之「腦中風後痙攣治療指引」建議優先選擇的治療方式,不過此次調查也發現,僅有2成的患者使用。

蔡欣熹表示,肉毒桿菌素治療可抑制神經訊息傳遞物質乙烯膽鹼的釋放,抑制肌肉活動和收縮。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符合中風發生後經復健、輔具或藥物治療上肢至少6個月以上、下肢至少3個月以上痙攣,影響日常活動者即可申請,符合者每年可注射至多3次。

蔡欣熹也呼籲,中風後6個月至1年內是治療的關鍵期,此時的運動能力恢復最快,建議中風半年內實行高強度的密集復健,待亞急性期結束後,將復健重點回歸職場適應或生活自理上,以免過度依賴照護者或家屬。患者若有肢體痙攣症狀可向神經科、復健科諮詢,降低失能風險,減輕照護者負擔並重拾生活自理能力。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連立明(左2)呼籲中風後肢體痙攣可改善,積極治療、復健不間斷。(記者黃宜靜攝)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連立明(左2)呼籲中風後肢體痙攣可改善,積極治療、復健不間斷。(記者黃宜靜攝)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