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罹糖尿病遠超日韓! CGM連續監測 補糖化血色素不足
〔記者黃宜靜/台北報導〕糖尿病衛教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指出,據2022年糖尿病年鑑顯示,國內糖尿病盛行率遠超日、韓,且有年輕化趨勢。醫師表示,糖化血色素(HbA1C)為糖尿病主要管理指標,卻僅能反映2至3個月血糖平均值,無法呈現血糖波動,而連續葡萄糖監測(CGM)能補不足,統計出個人葡萄糖濃度的理想糖值達標率(TIR),即時呈現葡萄糖狀態,揪出地雷食物,透過數據紀錄,讓醫師打造個別治療計劃。
CGM助揪出地雷食物 改善血糖
擔任美食部落客的黃小姐在記者會分享CGM使用經歷。她說,11年前確診糖尿病,合併患有視網膜病變等併發症,雖嚴格飲控、治療,拒吃澱粉食物,卻仍常發生眼底出血。4年前接觸CGM後,對個別食物及血糖影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竟發現蛋糕對自己的血糖影響比預想小,反而是地瓜、紫米燒肉飯糰更容易讓葡萄糖飆升,了解了只要遵守足夠蔬菜、均衡飲食,也能適量享用,血糖控制穩定外,併發症狀況也穩定許多。
台灣糖友日增 醫曝6大原因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指出,據2022年最新糖尿病年鑑顯示,台灣糖尿病盛行率為10.6%,相當於約248萬成年人罹患,遠超越日本(7.8%)、香港(6.8%)及韓國(6.6%),預估2030年盛行率將達11.7%。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臨床上更發現,40歲以下糖尿病人口越來越多,國內研究預測,到2045年,國內40歲以下糖尿病病例數將增至現在3.6倍,顯示糖尿病威脅國人健康。
為何台灣罹患糖尿病人口逐年增加?黃建寧表示,可大致歸納出6大原因,包括:人口結構改變,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及糖尿病年輕化問題;其二可能與國人精緻飲食、含糖飲料等飲食習慣改變;與遺傳、壓力、久坐不運動及作息不正常有關。
糖化血色素 無法呈現血糖波動
個人化治療方針為糖尿病治療最大挑戰,黃建寧指出,過去臨床上主要以HbA1C作為糖尿病管理的唯一指標,然HbA1C僅能反映過去2至3個月血糖「平均值」,無法呈現長時間內血糖波動的全貌。2017年出現CGM,讓糖尿病管理從單點測量進化為持續監測,持續追蹤TIR,觀察血糖在標準範圍內的時間百分比,數值越高表血糖控制越穩定。
看懂CGM 血糖「紅綠燈」輕鬆掌控
黃建寧進一步說明,當血糖值在正常範圍內(70-180mg/dL)時是綠色,過低以紅色標示,過高則以黃燈標示,如同「管控血糖的紅綠燈」。據臨床證據顯示,TIR每增加10%,HbA1C約降0.8%;相反地,TIR降10%,微量蛋白尿發生率增40%,視網膜病變風險上升至64%,目前8大國際學會皆認為糖友TIR應維持7成在綠燈範圍。
成大醫院醫師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杜業豐指出,從臨床經驗來看,飲控和規律自我監測是多數糖友難題,但CGM技術突破傳統血糖監測局限,能掌握葡萄糖波動,分享數據給照護者、醫療團隊,制定個別治療計劃,打造更完善照護網。目前健保為部分給付,提供第一型糖尿病、胰臟切除後患糖尿病個案,以及妊娠期糖尿病(包括孕前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符合條件者1年至多給付2次。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