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腸道菌群也會「挨餓」!研究:營養失衡恐致慢性病纏身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研究發現,「挨餓」的不只是你的肚子,你體內的腸道菌群和細胞能量工廠「粒線體」(mitochondria)可能也在渴求營養。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師科學家達曼(Christopher Damman)最新研究指出,現代人過度依賴加工食品,導致體內微生物與細胞長期營養不良,可能是多種慢性病上升的推手。
非營利性科研網站《The Conversation》報導,美國正面臨空前的慢性病危機,近半數人口已罹患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逾4成人口超重或肥胖。更令人憂心的是,65歲以上長者中,每9人就有1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研究顯示,這些健康問題都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2016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不良飲食導致美國近五分之一的死亡案例,相關醫療支出更高達1400億美元(約新台幣4.47兆元)。
致力研究飲食與健康關聯逾20年的達曼醫師指出,現代人攝取過多超加工食品,反而讓體內兩個重要系統陷入「營養飢餓」狀態。這包括負責分解食物、調節免疫力的腸道菌群,以及被稱為「細胞能量工廠」的粒線體。這種營養失衡可能是許多慢性病的潛在原因。
研究發現,採用地中海飲食等全食物為主的飲食型態者,普遍擁有更好的健康狀況與更長壽命。相反地,經常食用汽水、洋芋片、速食等超加工食品者,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明顯提高。然而,在現代生活型態下推廣全食物飲食仍面臨諸多挑戰。全食物不僅製備時間較長,現代人也習慣了加工食品的味道。此外,食品加工技術確實有助於延長保存期限、確保糧食安全,這使得改變飲食習慣變得更加複雜。
達曼醫師強調,改善飲食健康不僅要減少精緻糖、鹽分等有害物質,補充關鍵營養素同樣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全美僅有5%的人口攝取足量的膳食纖維,而這種益生元(prebiotic)營養素對新陳代謝、免疫力和神經系統健康至關重要。此外,植化素(phytonutrients)的攝取不足也值得關注,這類營養素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風險。研究也發現,發酵食品能夠增加腸道菌群的多樣性,進而降低體內發炎反應。
在腸道中,細菌扮演著重要的轉化角色。它們能將未消化的營養素轉化為重要的生化訊號,進而調節消化速度、控制免疫反應,甚至影響食慾與情緒。這些生化訊號同時也調節著全身細胞中粒線體的功能,對整體健康產生深遠影響。
「讓食物成為藥物」這句出自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古老格言,正獲得越來越多科學證據支持。達曼醫師相信,深入了解飲食、腸道菌群與粒線體的關聯,將為人類開創更健康的未來。目前的研究顯示,飲食品質不僅影響個人的即時健康狀況,更可能透過微觀的生理機制,決定著我們是否能夠健康老化。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