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畏寒以為染新冠 沒想到是尿路感染
〔記者黃美珠/新竹報導〕入秋後天氣多變化,流感、COVID-19威脅極高。新竹1名20多歲的J小姐日前突感劇烈頭痛、全身筋骨痠痛且畏寒、疑似低燒,她以為自己「中鏢」確診了COVID-19(新冠肺炎),立刻跟社區診所求診,沒想到最後竟是尿路感染所致。主治醫師曾文智叮嚀多喝水、且給藥對症治療後,休息幾天終於痊癒。
兒內科醫師曾文智說,當人生病、身體感覺不舒服的時候,急性病症的共通症狀就是頭痛、全身痠痛、腸胃不適、發燒等。
很多患者看到這些症狀會直覺認為自己感冒了、確診了,但對醫生來說還要檢視患者有沒有上呼吸道的症狀出現,如果上呼吸道並沒有問題,就會轉而懷疑可能是身體其他地方出狀況。
這名J小姐上門求診的時候看起來很虛弱,本身也懷疑可能是確診COVID-19,不然就是染上了流行性感冒,但是他檢查發現她的上呼吸道一切正常。
由於女性很容易因憋尿等發生尿路感染,因此他進一步問診發現,J小姐最近喝水不多卻頻尿,尿液顏色偏深,小便會痛,所以研判她很可能就是尿路感染導致的身體不適,經叮囑回家後多喝水、且給藥對症治療後便順利康復了。
曾文智說,很多人說每人、每天至少要喝多少C.C.的水,其實這個說法不完全正確。適當的喝水量除了因人而異,同一個人也會因為身體每天的活動量不同、或是季節差異而有所不同。
比如去參加馬拉松賽的人,因為活動量大、一時間排汗多,這時1天需要補充6、7000C.C.的水也不足為奇。而每天需水量的計算,就是日常飲食的湯湯水水、飲料、手搖飲、咖啡、可樂、果汁、水果等所包含的水分都可算在內,不限只是白開水。
那到底怎樣才能判斷自己的喝水量是否足夠?曾文智建議大家可以觀察自己的尿液顏色,只要不要太深,以清、透為宜。至於喝水的方式要避免牛飲,養成小口小口、多次補充的方式,讓身體隨時保持「水噹噹」。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