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週胎死腹中 一查原來是「抗磷脂症候群」上身
〔記者陳建志/台中報導〕34歲陳小姐第一次懷孕時很規律接受產檢和相關檢查,檢查報告都正常,不料卻在胎兒22週進行例行性產檢時發現已經沒有心跳,媽媽難過之餘和婦產科醫師討論可能的原因,因胎兒染色體檢查正常,懷疑媽媽是否有免疫的問題,抽血檢查發現媽媽的狼瘡抗凝血因子呈現陽性反應,罹患「抗磷脂症候群」,第2次懷孕時轉介到風濕免疫科治療,歷經天天打抗凝血劑,終於順利產下39週的健康男寶寶。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婦產科主任王文中表示,胎死腹中的原因很多,早期的胎死腹中多半是自然淘汰的過程,並不需過度擔心,但是如果發生太多次,或是中晚期才胎死腹中,就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可以避免的原因,例如:父母親有無染色體的平衡型轉位、媽媽是否有糖尿病?或者免疫方面的問題。
王文中表示,該名產婦罹患的「抗磷脂症候群」是一種後天的免疫疾病,身體會產生通稱為抗磷脂抗體的物質,包含:狼瘡抗凝物質、抗心脂抗體和抗β2糖蛋白I型抗體,這些物質會干擾血液的凝固,導致血液很容易凝固造成血栓,塞住胎兒的血液供應,導致胎死腹中。所以當患者懷孕時,就容易產生習慣性流產、胎死腹中和早期的子癲前症。
王文中表示,幸好「抗磷脂症候群」已有治療的方法,只是媽媽會很辛苦。除要吃低劑量阿斯匹靈外,還得天天施打低分子量肝素來讓血液不會凝固,等到準備生產時,因低分子量肝素的施打容易造成產後大出血和血腫。所以生產前什麼時候要停止施打,就需要跟醫師密切討論,因停藥的時間如果不夠,不管是剖腹生產的半身麻醉或是陰道產的減痛分娩,都可能因風險太大無法進行。
王文中提醒,當有10週以上的胎死腹中、34週前發生嚴重子癲前症或是已經有3次以上的早期流產,都可跟醫師討論是否有可能是「抗磷脂症候群」所引起的,可加做抽血檢查確認。如果抽血報告結果確定是「抗磷脂症候群」,除要接受婦產科和風濕免疫科醫師的共同照顧,生產前還要接受麻醉科醫師諮詢,就有機會迎來健康的寶寶。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