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歲男不到一歲就下肢無力 健保給付治療SMA獲新生
〔記者歐素美/台中報導〕41歲台中市何姓男子,出生10個月大時因媽媽揹他時跌倒,造成他腳骨折,但治療好了,雙腳卻無力行走,逐漸地雙手也舉不起來,2018年到童綜合醫院進行基因檢測,才確診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rtophy,簡稱SMA),因無力負擔藥費,病情每況愈下。
今年初同樣罹患SMA的律師陳俊翰去世,獲得政府重視,今年8月起擴大健保給付用藥範圍,童綜合醫院積極為何男爭取專案用藥,終於獲得健保給付,9月開始用藥;童綜合醫院兒童醫學部小兒神經科醫師范洪春表示,何男的說話、咀嚼及手部功能都獲得明顯改善。
范洪春表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一種隱性遺傳疾病,脊髓運動神經元會漸進性退化,逐漸造成肌肉麻痺、無力、萎縮狀況,但對於智力沒有影響。目前台灣發生率約為1萬7千分之1。
患者發病的年龄與退化程度都不同,目前大致區分為四型:第一型是指6個月大前發病,壽命可能活不過兩歲;第二為6-18個月大發病,可以獨立坐著,但是終身可能無法站立或行走;第三型是指發病18個月大後才發病,發病前也許可以正常活動,但會逐漸失去行動能力;第四型是指成人才發病,其運動功能影響可能很輕微。
范洪春指出,何男為第二型的患者,可透過注射或口服用藥改善,院方原本要為他注射針劑,因其脊椎側彎太嚴重才改為口服藥。SMA是隱性遺傳疾病,若父母皆帶有該基因,孩子即有4分之1的機會遺傳。一般發病多出現為下肢無力,目前該病已納入新生兒篩檢。
何男因行動不便,平日皆由媽媽及出嫁的妹妹協助照顧,何妹表示,哥哥原本可以靠著鐵架等行走,但隨著病情加重,現在都要坐輪椅,手也抬不起來,6年前雖診斷出罹患SMA,但自費用藥12天就要20多萬元,家裡根本負擔不起,幸健保局放寬給付及童綜合醫院協助爭取,哥哥才能於9月起開始用藥,目前透過藥及復健,盼能改善及延緩病情。
范洪春表示,何男用藥後,肌肉萎縮獲得很大改善,不僅說話或咀嚼都比以前更順暢,手也比較能動了,至少操作電動輪椅沒有問題;復健部主任李敏輝說,除了傳統的復健,藥物帶給病患更多希望,就算不進步,至少可減緩患者的上肢或呼吸肌等低落,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對照顧者及家庭都是一大幫助。
童綜合醫院今天舉辦分享會,切蛋糕慶祝何男重生,何男則獻花感謝童綜合醫院血友病暨罕病中心醫護人員,還有長期協助照顧他的妹妹。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