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智慧醫療邁向新里程! 衛福部領先全球成立3大AI中心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為了加速醫療AI落地最後一哩路,衛福部今(7日)宣布成立「負責任AI執行中心」、「臨床AI取證驗證中心」、「AI影響性研究中心」,負起訂立AI臨床使用管理辦法、協助驗證AI模型、爭取納入健保給付等重擔,是全球第一個具體推動醫療AI政策的國家。
「見證台灣智慧醫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3大AI中心的成立,旨在解決智慧醫療的「落地」、「取證」與「給付」問題,為國人帶來更先進可靠的醫療服務,這也呼應了賴清德總統的「健康台灣」願景,特別在少子化與超高齡社會挑戰下,必須加速導入智慧醫療科技,優化長照政策、改善醫護環境、強化資源配置,確保健保永續發展。
邱泰源指出,智慧醫療的發展與全球趨勢密切相關,透過數位轉型和技術進步,提升醫療系統效率,進而支持淨零排放目標,響應全球對抗氣候變遷的倡議,建構更具韌性的醫療體系。此外,有助解決醫護人力不足、加速新藥與技術引入。
衛福部資訊處長李建璋進一步說明,目前醫療AI落地最後一哩路遭遇3大困難,在醫師與病患對AI不信任方面,成立「負責任AI執行中心」將訂立AI臨床使用管理辦法,確保訓練或推論資料隱私保護,醫師使用時,也要向病患揭露AI模型資訊、臨床準確度等。
此外,李建璋提到,必須定期檢視AI準確性。不同於其他取得食藥署許可證的醫材,AI效能可能隨時間遞減,因此要做全生命週期的準確性管理,避免出現錯誤或偏見判斷。
在取證困難方面,李建璋指出,醫療AI取證過程冗長及蒐集具台灣人群代表性驗證資料集困難,以往AI外部驗證機制缺乏跨層級醫院協作,現在成立「臨床AI取證驗證中心」將預先組成醫院聯盟,常設機構與專責人員串接跨體系及跨層級電子病歷資料,藉以協助廠商驗證AI模型,加速臨床應用。
在健保給付缺乏標準途徑方面,李建璋提到,目前已有100多項智慧醫材取得食藥署許可證,但為何健保遲遲不給付?主要是AI要取得健保給付,需證實臨床效益,像是改善病人預後、節省醫療成本等,已成為國際共識,然而醫療AI多由科技廠商而非藥廠,因此成立「AI影響性研究中心」協助已獲認證的AI進行臨床試驗,結果就可作為評估是否納入健保的評估依據。
李建璋表示,目前先進國家開始推出一些法案架構與共識指南,作為AI監管的指引方向,例如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醫療AI使用6大倫理原則、美國HTI-1法案、英國BS30440法案,但均尚未有政府具體推動方案,
目前共計16家國內醫院通過決選,包含台大、中榮、北榮、成大、中醫大、三總、林口長庚等。其中,負責任AI中心由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擔任召集人,他指出,醫療AI牽涉生命,有法律、倫理問題,須維持服務與品質、安全與有效等2大醫療核心,台灣在AI浪潮扮演重要角色,這也是第一次台灣有機會除了資通訊產業外,可以在醫療產業做世界的領航者。
臨床AI取證驗證中心召集人、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提到,這次除了醫學中心外,還要帶動區域醫院、地區醫院一起進行,是更完面的3D立體結構,會努力達成任務。AI影響性研究中心召集人、成功大學校長沈孟儒直呼,人命關天,當強而有力的武器使用不當時,受到的傷害也難以衡量,期盼一起保障民眾健康。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