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logo

猩紅熱、A型鏈球菌增多 醫:已出現毒性休克重症個案

2025/07/05 12:11

林口長庚副院長長邱政洵示警,近期因A型鏈球菌感染引起的猩紅熱病例明顯增加,雖多數為輕症,但仍有惡化為重症甚至死亡的風險。(資料照,記者邱芷柔攝)

林口長庚副院長長邱政洵示警,近期因A型鏈球菌感染引起的猩紅熱病例明顯增加,雖多數為輕症,但仍有惡化為重症甚至死亡的風險。(資料照,記者邱芷柔攝)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暑假來臨,孩子們活動多,家長可得提高警覺!國內感染症專家示警,近期因A型鏈球菌感染引起的猩紅熱病例明顯增加,雖多數為輕症,但少數仍可能惡化為致命的毒性休克症候群,甚至是俗稱「食人菌感染」的壞死性筋膜炎,已有孩童因此重症送進加護病房。

「我們診間一天可以看到兩、三個猩紅熱病人。」林口長庚副院長、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政洵指出,猩紅熱常見於國小、國中學童,症狀包括發燒、喉嚨痛、全身出疹與草莓舌,傳染力不低,主要經由飛沫與呼吸道分泌物接觸傳播。

邱指出,猩紅熱過去多半在春天或春夏交界,今(2025)年即使氣溫炎熱、時序進入夏季,病例卻不減,流行情形與過去不同。更令人警覺的是,上週院內收治一名年約8歲學童,感染後引發毒性休克症候群,病情急轉直下。

這名學童起初僅有發燒、肌肉酸痛,不到2天就出現血壓驟降、全身出疹、休克送醫。邱政洵說,A型鏈球菌會分泌毒素,激發免疫系統強烈反應,短時間內引發全身性發炎與器官衰竭,處置稍慢就會有生命危險。

邱政洵說,A型鏈球菌依菌體表面的M蛋白分為多種型別,台灣過去流行的多為M12型,通常引發較輕微感染,而M1型重症風險較高,其中「M1 UK」菌株因毒性強、易引發壞死性筋膜炎與毒性休克症候群,曾在英國造成多起嚴重感染案例,M1 UK菌株在台灣雖尚未大流行,但國內曾監測到蹤跡,必須提高警覺。

邱政洵說,A型鏈球菌感染初期症狀多為發燒、喉嚨痛,若演變成猩紅熱,會伴隨皮膚紅疹、草莓舌、輕微搔癢,疹子通常從胸口、腋下開始擴散;若為單純咽喉炎,可能僅有吞嚥痛、食慾差與疲倦,仍具傳染力。

他強調,透過抗生素治療可有效控制,若演變為重症,則需立刻住院,以靜脈抗生素、升壓劑與免疫球蛋白等支持性治療,爭取時間搶救。呼籲家長,暑假期間人潮流動大,社區同時流行新冠、腺病毒等病毒,學童參加營隊、室內活動時落實防疫措施,戴口罩、勤洗手等,降低感染風險。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