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孩子愛生氣? 研究:可能是嬰兒期抗生素惹的禍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以色列巴伊蘭大學(Bar-Ilan University)最新研究顯示,嬰兒時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影響腸道微生物群,進而增加日後出現攻擊性行為的風險。這項突破性發現已於近日發表在《大腦、行為和免疫》(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期刊。
據《每日科技網》(scitechdaily)報導,研究團隊利用小鼠模型,深入探討微生物群的變化如何影響行為、生化和神經層面。結果發現,在發育關鍵期接受抗生素治療的小鼠,不僅腸道菌群多樣性降低,攻擊性也顯著增加。研究人員還觀察到小鼠大腦中與攻擊性相關的代謝物和基因表現出現明顯變化。
為驗證研究結果與人類的關聯性,團隊進行了一項創新實驗。他們將曾接受抗生素治療的新生兒腸道菌群移植到小鼠體內,結果顯示這些小鼠的攻擊性明顯高於接受未曾使用抗生素新生兒腸道菌群移植的小鼠。
研究主持人柯倫教授(Omry Koren)表示:「我們的發現具有革命性意義,這顯示在發育關鍵時期,腸道微生物群的失衡可能導致日後持續性的攻擊行為。」
研究團隊還深入探討了這些行為變化背後的生化機制,測量了小鼠大腦中血清素和色胺酸等神經傳遞物質的水平,並發現了幾個大腦區域中關鍵的基因表現模式。其中,隔膜(septum)被認為是調節攻擊性的關鍵區域。
這項研究結果突顯了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在攻擊性行為發展中的關鍵角色。腸-腦軸線是指腸道微生物群與中樞神經系統之間的雙向通訊系統,它通過神經、內分泌和免疫途徑相互影響。特別是在嬰兒期等發育關鍵時期,微生物群受到破壞的影響更為顯著。這為了解早期干預如何影響長期行為結果開闢了新途徑,並有助於發展相關策略,以減輕抗生素對微生物群的負面影響,改善社會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採用了「人體化」小鼠模型,即將人類腸道細菌植入小鼠體內,這種方法增強了研究結果對人類健康和行為的相關性,為我們理解早期抗生素使用如何塑造未來社會行為提供了寶貴見解。
這項由歐洲研究委員會(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 ERC)整合補助金資助的研究,為醫學界和公共衛生領域提供了重要參考,提醒大家在嬰幼兒時期使用抗生素時需更加謹慎。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