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要不要吃抗生素? 醫:病毒感染不需要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抗藥性是細菌與人類的戰爭,讓抗生素失效的「超級細菌」威脅日益嚴重,不少家長對抗生素充滿疑慮,當孩子身體不適,家長常焦急希望改善症狀,卻也擔心醫師所開藥物是否合適。對此林口長庚副院長、兒童感染科教授及主治醫師邱政洵強調,關鍵觀念是「抗生素只能殺細菌,不能殺病毒!」當醫師懷疑或確定是細菌感染,當然就得用抗生素治療,兒童發燒、喉嚨痛等感冒症狀多由病毒引起,若確診為腸病毒、流感等病毒感染,就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政府明年起將啟動「國家級強化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計畫」,其中「提高民眾及醫療專業人員認知」是重要一環。邱政洵說,許多家長遇到孩子發燒就會急著用藥,但如果是病毒感染,抗生素並不能縮短病程。
邱政洵說明,常見抗生素共有4種,頭環孢素(Cephalosporin)、盤尼西林類(Penicillin)、巨環類(Macrolides)、磺胺類(Sulfonamide)。使用抗生素時應遵照醫囑服用,須完成抗生素療程,不可自行停藥。
邱政洵也提醒,服用抗生素時可能會出現過敏反應,家長須留意孩子的身體狀況,服藥期間若出現紅疹、嘴唇腫、眼睛紅腫灼熱、喉嚨痛、發燒、口腔潰爛等情形,就要回診並告知醫師正在使用的藥物。此外,四環素類、喹諾酮類等抗生素可能會與乳製品產生交互作用,降低藥效,應避免同時服用。
「國家級強化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計畫」為期5年,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指出,該計畫由衛福部疾管署、食藥署和農業部共同執行,食藥署有6項重點工作,包括提供抗生素生產及輸入數量供疾管署監測抗生素是否有濫用情形;加強宣導民眾端正確使用抗生素;加強查核抗生素無處方販售情形;強化抗生素供應主動監測;市售抗生素產品品質監測;食媒微生物抗藥特性研析。
王德原進一步說明,「市售抗生素產品品質監測」指檢驗市售抗生素產品,以掌握抗生素源頭及使用端品質;「食媒微生物抗藥特性研析」則是調查分析市售即食食品中沙門氏桿菌等特定食媒病原,及市售乳酸菌產品中腸球菌等潛在抗藥菌種的抗藥特性, 評估潛在食安危害及消費風險。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