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癌症新藥67%條件限縮用不到 病團盼寬列預算降低死亡率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本週三健保會將進行明(2025)年健保總額協商,癌症希望基金會統計2019年至今年8月納入健保給付的癌症新成分新藥共48項,但67%條件限縮未符合國際指引,病友看得到、用不到,呼籲應保障及逐步擴大新藥新醫療科技預算,總統賴清德宣示的2030年降低癌症死亡率1/3才有機會成真。對此,健保署表示,持續於有限資源下,努力跟上國際指引擴增給付。
癌症希望基金會倡議發展部主任蔡士敏表示,2019至今年8月期間,納入健保給付的癌症新成分新藥共48個品項,但有67%給付條件不符合國際指引,其中血液癌症共16項,全部都被設限,位居十大癌症首位的肺癌,8項新藥中有50%被限縮,乳癌8項新藥也有62.5%被限縮。
蔡士敏解釋,常見健保給付限縮條件有3種,包含限縮療程或時間,常見如乳癌標靶藥限縮使用24個月、多發性骨髓瘤標靶藥限制療程等;限縮使用對象,如晚期才可用、未經化療失敗不得使用等;不得並用或替換,如免疫治療無效不得再申請健保給付標靶藥。這些作法導致許多癌友「看得到、用不到」,可能是癌症存活率落後其他國家的原因之一。
中山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前副院長、胸腔外科醫師陳志毅認為,健保給付限縮條件就是打擊敵人只能在陸海空軍中擇一,或是空軍失敗再派陸軍,但實際上應該是聯合作戰效果最佳。
陳志毅分享曾收治1名84歲老翁確診肺癌第2期,雖然已使用健保給付藥品6個月,但後續因審查未過而須改成每月自費10萬元用藥,在花費約100多萬元後,儘管有效果,當事人考量經濟負擔選擇停藥,最後大咳血撒手人寰,其實若繼續用藥,可活5年沒問題,可惜不到2年就走掉。
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坦言,不少新藥都是天價,健保無法全盤給付不是健保的錯,必須經由社會對話凝聚共識,將資源用在最需要的族群上。不過,確實若病人使用有效,卻無法繼續用下去,是很辛苦的事,因此有些人自費到後期會自行減量,用量從吃4顆變2顆,療程從每月1次變每2個月1次,造成疾病蠢蠢欲動,也是一大困境。
陳小姐的母親罹患肺癌4年,考量化療副作用,一開始家人就決定自費使用雙標靶藥,今年好不容易聽到相關藥品納入健保給付的好消息,卻設有須經化療無效的條件。陳小姐說,至今自費用藥花費700多萬元,對於是否讓母親為符合健保給付條件而接受化療,再度陷入天人交戰,一方面不捨母親受苦,但又真的快藥沒錢了,對家屬實在不容易。
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提到,肯定健保署努力趕進度擴大新藥給付,但過去與國際標準指引落差太大,現在追得有點辛苦,希望本週健保總額協商,健保會付費者代表與醫界代表聽見病友聲音寬列相關預算,否則即使健保有意給付新藥,預算不足仍無用。
蔡士敏也公布癌症希望基金會於8月15日展開3週的網路調查,共蒐集1225份民眾回覆,結果顯示,70.7%認同調漲健保費以充足健保資源,且72.1%認為應優先給付治療效果好的藥品,66.2%支持給付癌症等嚴重疾病藥品。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表示,站在病友的立場,自然期望健保給付藥品可開放所有適應症使用,涵蓋範圍最多,但受限於健保財務實屬不易,除非藥廠願意降價到一定程度,否則只能按臨床實證訂出適用優先次序。不過,在本週總額協商上會持續爭取新藥新醫療科技預算,也預計明年癌症新藥基金先以公務預算編列50億元,持續於有限資源下,努力跟上國際治療指引擴增給付。
黃育文也提到,今年已成立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加速新藥納保審查作業,從藥廠送件到送專家會議從去年4.2個月縮短為3.2個月,甚至像是有1款三陰性乳癌新藥,雖然每人每年的藥費高達約400萬元,但藥廠送件到給付生效僅9個月,且不限療程,很快地就與國際接軌。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