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WHO委託研究:長期使用手機 與腦癌無關
〔編譯周虹汶/綜合報導〕手機電磁波引發腦癌或頭部相關癌症的傳聞,長年以來不絕於耳。針對此議題,澳洲輻射防護和核子安全局(ARPANSA)為首的澳洲研究人員,在世界衛生組織(WHO)委託下,分析1994年至2022年以人類做為觀察研究族群的63份已發表觀察性研究後,3日發表有史以來引用最高品質證據的最全面審查結論:兩者無關。
研究重點放在腦癌、腦膜癌、腦下垂體癌和耳癌等中樞神經系統癌症,以及唾液腺腫瘤和腦腫瘤。研究人員先系統性回顧檢閱逾5000份既有研究成果,排除薄弱的研究,從中找出科學上最嚴格的研究。
論文主要作者ARPANSA健康影響評估助理主任卡里皮迪斯(Ken Karipidis)表示,這是全球「迄今為止最全面的綜述」,「我們的結論是,證據並未表明,手機與腦癌或其他頭頸癌之間存在關聯」,即使使用手機有10年以上歷史,將撥打電話及通話次數也考量進去,「腦腫瘤發病率仍保持穩定」,「我對我們的結論非常有信心」。
同時,也是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副主席卡里皮迪斯解釋,筆記型電腦、廣播和電視傳輸、行動通訊基地台等任何使用無線技術的設備,都會發射又稱無線電波的射頻電磁輻射(RFR),許多人以為它類似核輻射,又「由於我們打電話時,使用靠近頭部的手機,因此存在很多擔憂」,但「輻射基本上是從一點傳播到另一點的能量。有許多不同的類型,例如來自太陽的紫外線輻射」,「在日常環境中,我們總是暴露在低強度無線電波中。」
至於早期研究直指手機與癌症之間存在關聯,卡里皮迪斯認為,這是研究設計導致的誤差,因為過去調查,患有腦腫瘤者與無癌症者的接觸史差異時,前者往往高估自身暴露程度。而WHO轄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2011年將手機等射頻場列為「可能致癌」,與蘆薈、醃製蔬菜、乾洗店工作等數百種其他危害證據不確定的物質歸為同類,「這種分類並沒有多大意義」。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