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病SMA藥物助病友重生 「台灣模式」竟是研發關鍵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今年8月健保擴大給付罕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藥物,不少病友陸續受惠,國內醫師透露,台灣開發出全球第一個SMA小鼠模式,是奠定SMA致病機轉與藥物研發的開始,在國際上被稱為「Taiwan model」(台灣模式),如今治療給付大進展,鼓勵病友積極接受治療。
20多歲的周先生,在10歲時確診SMA,小時候走路比同齡孩子慢,國中起如廁無法蹲,高中時輪椅代步,大學畢業後洗澡需要家人幫忙,原本夢想當一名運動員,卻變成遙不可及的想像。
為了不要凡事靠父母,周先生選擇積極治療,肌耐力進步,症狀明顯改善,從坐半天就腰痠背痛變成坐一整天也不累,從舉筷5分鐘就手抖進階到20分鐘吃完一頓飯。
收治他的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副院長周宜卿說明,國內健保給付SMA與時俱進,2020年先開放新生兒與兒童申請,2023年打破治療年齡限制,讓成人病友也有機會接受療程,同時提供3種藥物供選擇,今年8月更打破確診年齡與上肢運動功能的限制,讓許多原本已不抱希望的病友,重燃希望。
周宜卿指出,SMA已進入跨科別專業診療的時代,不論是新生兒、嬰幼兒、青少年或成人病患,都可以與醫師討論用藥選擇,對病患與家屬來說都是翻轉命運的機會,鼓勵病友再給自己一次機會,主動回診諮詢與治療。
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蔡力凱也提到,許多人常將「SMA」誤認為「漸凍人」,兩者都是運動神經元疾病,但發病時間與影響不相同。漸凍人原名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通常在成人時期發病,可能維持3至5年,SMA則多在嬰童時期發病,對家庭與社會的影響更漫長,可能長達30、40年之久,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希望病友和醫療團隊討論,並積極接受治療。
被稱為「台灣SMA之父」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神經科教授鐘育志分享,若將台灣SMA醫療史比喻為樹木的成長,「樹苗成長期」可從2000年與中研院研究員李鴻等人,共同研發出全球第一個SMA小鼠模式,是奠定SMA致病機轉與藥物研發的開始。
蔡力凱也提到,這個國際通稱「Taiwan model」的SMA台灣模式小鼠,是名符其實的「台灣之光」,台大醫院團隊也以此SMA小鼠,陸續在國際發表多篇重要學術論文。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