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類人腦器官」引發法律及倫理爭論 台日學者籲儘速訂規範

2024/08/23 11:30

全球每3秒一人失智,台日學者攜手呼籲,針對可能解方的「類人腦器官」應予規範及保障。(台北醫學大學提供)

全球每3秒一人失智,台日學者攜手呼籲,針對可能解方的「類人腦器官」應予規範及保障。(台北醫學大學提供)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依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全球超過5500萬名失智者,2050年預計成長至1億3900萬人,每3秒有1人罹患失智症;台灣65歲以上約每13人有1位失智者,80歲以上約每5人有1位失智者,「類人腦器官」(brain organoids)是由人類幹細胞培養出來的三維神經組織,為研究失智症等與大腦相關疾病帶來曙光。日本廣島大學與台北醫學大學針對「類人腦器官」可能引發的法律及倫理爭論,率先提出應予規範及保障的研究,已刊登於「Journal of Bioethical Inquiry」國際期刊。

參與研究的台北醫學大學副教授李崇菱說明,「類人腦器官」(brain organoids)相關研究為醫學領域帶來無限可能,但隨之而來的法律和倫理挑戰也備受關注,該研究由日本廣島大學人社院澤井努(TSUTOMU SAWAI)教授主導,該研究率先提出類人腦器官應被規範的5大層面,包括意識、法律地位、知情同意權、所有權及器官移植,其中最受爭議的問題是「人類大腦器官在研究過程中是否會變得有意識」,主張應有更廣大深入的道德及法律探討,廣島大學研究團隊也將於今年11月11日至12日在新加坡大學舉行研討會。

澤井努強調,研究提出的5大分類是朝向改善「類人腦器官」研究環境邁出重要的一步。李崇菱則表示,目前已有研究利用「類人腦器官」打造大腦器官系統,進一步研究學習、神經發展與疾病等機制,但「類人腦器官」可以模仿大腦,被實驗的系統可能發展出「意識」也衍生爭議,考量「類人腦器官」未來可能因為不同層次的運用衍生出倫理及法律爭議,法律的制定往往落後於科技的發展,加上當前AI人工智慧的急速發展,更凸顯法律層面的不足,隨著各界針對類人腦研究的發展,政府也應考慮相關研究可能出現的潛在法律問題。

李崇菱說明,「類人腦器官」可能帶來各項問題,目前就像其它人類器官被視為「財產權」,但一旦被整合於AI人工智慧等系統,是否從「財產權」轉換成「法人身分」有待探討,捐贈者也可能因為捐獻腦細胞用於研究之後的發展及成果出現「所有權」糾紛,而一旦「類人腦器官」被進一步移植至動物體內,甚至是人體內進行實驗研究時,將面臨新的法律及倫理挑戰,呼籲政府應速對此擬定完善相關規範。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