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胃經實用3穴位! 按小腿「補氣大穴」健腸防胃病
沈莉馨/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中醫觀點認為,維持身體氣血,需要脾胃的運作。而中醫師邵禹豪指出,胃經是人體的巨大經脈之一,具有強大氣血能量,主治包含情志疾病、消化疾病、頭面、牙齒、鼻部、眼睛等。他指出,胃經有3大要穴:位在小腿的足三里、豐隆穴以及肚臍兩旁的天樞穴;其中,足三里是補氣大穴,能夠用於腸胃疾病、發熱疾病,具有雙向調節的功能。
邵禹豪於臉書粉專「中醫師邵禹豪.禹你同行」發文說明,脾是氣血化生之源,胃則是水穀氣血之海。內經中記載:「五臟者,皆禀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胃透過受納、腐熟的功能,能夠將進食的養分消化,並進一步化生成營養物質,供給全身。
胃對身體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臟腑,甚至有重視脾胃之氣的「補土派」產生,注重於調理脾胃與飲食,認為諸多疾病皆與脾胃有重大關聯。
邵禹豪表示,胃經涵蓋範圍從臉部沿經頸部、前胸、腹部,下至大小腿的前外側,直到第二腳趾。這條經絡主治包含情志疾病、消化疾病、頭面、牙齒、鼻部、眼睛等。
消化不良、月經不調按天樞
●足三里:位在小腿前外側,是胃經的「合穴」,具有旺盛的氣血能量,是補氣的大穴,也能夠用於腸胃疾病、發熱疾病,具有雙向調節的功能。
●豐隆穴:同樣位在小腿前外側,是胃經的「絡穴」,具有化痰的功能與「下降」的特性,濕氣引起的噁心嘔吐、眩暈、咳嗽皆非常好用。
●天樞穴:位在肚臍兩旁,是治療消化不良、月經不調的好用穴位。
邵禹豪說明,一般而言,若是較為虛弱的患者,從胃經治療是常用起手式,無論是血虛、氣虛、陽虛,甚至是陰虛,皆能有所運用。
首先,要能將補益藥、食物,充分轉換成人體的氣血津液,需要脾胃的共同努力。中醫所謂「虛不受補」,其中一種情況,就是因脾胃功能不佳所引起,致使無法好好地運用輸入的資源,甚至有可能變生成無用的熱氣與痰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