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幼兒腿部冒「酒色斑」! 血管瘤恐影響正常功能

2024/08/17 15:35

小柔罹患複雜性血管腫瘤,左腳紅色斑點及血管瘤從腰部到腳底,明顯長得比右腿大,圖為5歲時的檢查影像。(北醫附醫提供)

小柔罹患複雜性血管腫瘤,左腳紅色斑點及血管瘤從腰部到腳底,明顯長得比右腿大,圖為5歲時的檢查影像。(北醫附醫提供)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異常的斑塊、腫塊,可能是疾病的警訊,家有幼兒的家長也都會特別注意。北醫附醫整形外科主任張承仁說,「血管瘤」是幼兒常見的先天性皮膚異常之一,除不規則隆起的腫瘤外,還可能造成「酒色斑」,不只影響外觀,嚴重時還可能影響正常功能,若發現孩子身上有不尋常的斑塊,務必告知醫師、即時評估。

現年11歲的小柔是「複雜型血管腫瘤KT症」患者,媽媽26週的超音波檢查就發現臀部有小腫塊,一出生時左腿就有紅色斑點及血管瘤,且左下肢從腰部到腳底,導致左腿明顯比右腿大一圈,嚴重影響行走與日常生活,血液凝固功能也明顯較差,多次因為出血、感染而住進加護病房。

後來配合醫師建議,小柔使用壓力襪、壓力褲,並從4歲起使用雷射治療縮小腫瘤,搭配標靶藥物輔助治療、復健與物理治療,如今已經能逐漸恢復站立和行走的功能,還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樣打球、參加鋼琴表演。

經團隊治療,小柔左腿的腫瘤明顯改善。(北醫附醫提供)

經團隊治療,小柔左腿的腫瘤明顯改善。(北醫附醫提供)

張承仁解釋,血管瘤是新生血管過度增生所造成的良性瘤,發生部位以頭、臉、頸部最為常見,包括草莓狀血管瘤、微血管畸型「酒色斑」及靜脈畸型、淋巴管畸型等,尤其海綿狀血管瘤的靜脈畸型及淋巴管畸型不會自然消褪,且通常隨時間變化而加劇。

針對血管瘤的症狀表現,張承仁進一步指出,草莓狀血管瘤為深紅蕈狀、柔軟、不規則隆起的腫瘤,初期會隨幼兒成長而迅速增大,但通常2歲起逐漸變小,50%在約5歲會自然消褪;酒色斑則是扁平、鮮紅或紫紅色斑血管瘤,屬於微血管性的畸形,隨著年齡逐漸擴大、加深顏色,不會自然消褪。

除妨礙功能、影響外觀外,北醫附醫小兒腫瘤科主任劉彥麟說,患者很容易因為外傷或其他因素而血流不止,或產生其他心理影響,常見治療方式包括觀察追蹤、藥物治療、雷射治療和手術治療等,治療方式取決於多重因素,因此需結合跨領域的照護經驗與方法,給予病人個別化建議與治療。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