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四破魚」是什麼? 漁業署揭密:煮熟後成4半
沈莉馨/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四破魚」究竟是什麼魚?農業部漁業署在臉書發文分享,立秋時節的代表性旬魚之一,是俗稱「四破」的藍圓鰺,因煮熟後魚身易分成4半,故得此名。漁業署也特別介紹同為鰺科的赤尾仔(無斑圓鰺)、長身圓鰺、真鰺(日本竹筴魚)的不同特徵。
漁業署解釋,四破魚是「藍圓鰺」的俗名。鰺科魚類體型多樣化,紡錘形、橢圓形、卵圓形或菱形等。尾柄一般細長,有些種類其背、腹側具凹槽;兩側則具稜脊。側線完全,前部多少彎曲,有時側線上全部或部分具稜鱗。
另,鰺科中除了四破,還有像是無斑圓鰺、長身圓鰺、日本竹筴魚都有著相似的外貌與俗名。其中,許多鰺科魚類都擁有「稜鱗」此特徵,稜鱗是側線上方鱗片變形為骨質的尖刺狀鱗片,表面立體突起,在視覺上也較難察覺,用觸摸的話就可以清楚摸到稜鱗的浮凸尖狀。
●無斑圓鰺(Decapterus kurroides):俗稱赤尾仔、巴攏,具1個小離鰭,新鮮時尾鰭呈紅色,側線直走全為稜鱗。
●藍圓鰺(Decapterus maruads):俗稱四破、硬尾、巴攏,側線直走部全為稜鱗,新鮮時尾鰭吳淡黄色。
●長身圓鰺(Decapterus macrosoma):俗稱四破、肉溫仔、長鰺,側線直走部後方有3/4是稜鱗,尾鰭透明無色。
●日本竹筴魚(Trachurus japonicus):俗稱真鰺、巴攏,側線上全為大型稜鱗。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則補充,其中,藍圓鰺與日本竹筴魚,俗名都稱為巴攏(ㄅㄚ ㄌㄤ)的小型鰺科魚,常聚集成群巡游於近海,屬於常見魚種,族群量豐富的經濟性食用魚類。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