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國人性健康報告出爐! 最新調查:6成5愛約炮卻不戴套

2024/06/24 17:28

愛滋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左)、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中)、台灣愛滋病學會秘書長林冠吟(右)共同呼籲,希望大眾更加了解U=U、去除對HIV感染的污名與歧視。(記者羅國嘉攝)

〔記者羅國嘉/台北報導〕現代人對於感情的觀念逐漸開放,然而,國內最新調查發現,高達6成5性行為並未每次防護,且28-43歲比例高於18-27歲。值得注意的是,近7成雙世代仍有「HIV感染者就是愛滋病患」的錯誤觀念。愛滋權益促進會、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台灣愛滋病學會共同呼籲,若有不安全性行為建議1年應篩檢1次,也希望大眾了解U=U、去除對HIV感染的污名與歧視,讓感染者也能像一般人一樣自在享受生活、拓展情感關係。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指出,聯合國愛滋規劃署(UNAIDS)提出2030年達成「95-95-95」防治目標,即為95%的感染者知道自身愛滋感染狀態、95%感染者已服藥、95%服藥的感染者達到病毒量測不到。目前台灣已達「91-96-95」,有10%的HIV感染者未驗愛滋,而最主要原因就是「害怕驗愛滋後呈現陽性,以為患不治之症;或害怕朋友因此離開。」

雙世代7成沒聽過U=U

7月2日台灣U=U Day即將到來,針對HIV感染者達到U=U狀態(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就不會傳染的觀念。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對Y世代(28至43歲)與Z世代(18至27歲)的雙世代性健康觀念,以線上方式進行調查,並由藝人沈玉琳擔任「U默大師」,協助推廣U=U觀念。

調查中發現,無論哪一世代對於HIV疾病相關認知依然不清;近7成(62.5%)雙世代仍有「HIV感染者就是愛滋病患者」的錯誤觀念;甚至有3成8雙世代以為觸碰過HIV感染者使用的物品就有傳染風險。愛滋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表示,HIV感染並不等於愛滋病,由於大眾對疾病仍不甚瞭解,因此導致社會上仍存在不必要的恐慌與汙名。

愛滋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表示,HIV感染並不等於愛滋病,由於大眾對疾病仍不甚瞭解,因此導致社會上仍存在不必要的恐慌與汙名。(記者羅國嘉攝)

持續6個月病毒小於200不具傳染力

有些感染者可能自己對U=U也有些誤解,或者不清楚所謂「測不到病毒」的標準在哪裡。台灣愛滋病學會秘書長林冠吟解釋,測不到病毒並非是體內病毒清零,感染者穩定治療後,持續6個月體內病毒量小於200個/毫升,就不具傳染力。但若進行篩檢,結果仍然是陽性的。

近3成認為單一性伴侶不會染HIV

另外,雙世代性健康觀念調查報告中也發現,有超過4成雙世代可接受無感情基礎性行為,然而「覺得反正不會懷孕、覺得伴侶沒有性病疑慮」,有超過6成5的雙世代性行為「並未每次都採取防護」,其中「每次都不防護」高達22.1%。也有近3成雙世代認為單一性伴侶關係就不會感染HIV的迷思。

曾淑慧表示,國內新增愛滋感染通報趨勢已持續6年下降,去年新增確診通報愛滋病毒感染人數為940人,首度低於千人,但有近6成的感染者為18至35歲年輕族群,主要感染原因都為不安全性行為,無論性取向、男女其實都應該要做好防護措施。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提醒,無論性取向、男女其實都應該要做好防護措施。(記者羅國嘉攝)

林宜慧強調,性接觸是台灣最常見的愛滋病病毒感染途徑,過去常發現很多民眾是看對象選擇性防護,自以為跟對方是單一性伴侶關係、覺得對方沒有性病疑慮,就不採取任何防護措施的性行為。然而唯有安全性行為才能真正杜絕病毒傳染,而非看對象是誰決定是否進行防護措施,這樣的迷思仍需持續衛教。

林冠吟呼籲,「感染HIV愛滋病毒≠得愛滋病」,維持單一性伴侶仍有感染HIV潛在風險。推動「U=U」是HIV治療一大進展,也翻轉民眾錯誤觀念,HIV感染者只要穩定接受治療且持續抑制病毒,即便有未經隔絕的直接接觸性行為,也不會發生傳染。

台灣愛滋病學會秘書長林冠吟表示,測不到病毒並非是體內病毒清零,感染者穩定治療後,持續6個月體內病毒量小於200個/毫升,就不具傳染力。(記者羅國嘉攝)

「U默大師」藝人沈玉琳(右起)、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雙世代代表小瑜老師、茫day不錄鴨肉sky共同推廣正確愛滋篩檢及治療觀念。(記者羅國嘉攝)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