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背、下肢痛數年原來是「椎弓根解離性滑脫」 這手術解大患

2024/06/18 17:31

椎弓根解離性滑脫手術示意圖。(奇美醫院提供)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1名70歲阿伯背痛及下肢痛持續數年,過去僅在特定姿勢及長時間行走才會不適,但之前2個月突然持續性下背痛及雙下肢酸麻加劇,無法走路超過10分鐘,左側更嚴重。奇美醫院骨科診斷是椎弓根解離性滑脫,進行脊椎內視鏡手術,將雙側被骨刺壓迫的神經根做減壓,3天後出院復健、護腰保護,不到1個月,患者就不再疼痛。

患者於2023年曾到其他醫院接受X光及核磁共振檢查,但找不到明顯病灶,轉介到奇美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吳宗穆門診。吳醫師詳細診斷、安排電腦斷層發現病人患有「椎弓根解離性滑脫」,先以雙通道內視鏡手術(UBESS)將椎弓根骨刺做完整清除,再以單通道內視鏡手術將滑脫產生的椎間盤突出切除(PELD),術後病人的背痛及神經痛情形獲得明顯改善。

吳宗穆說明,「椎弓根解離性滑脫」是1種較少見的疾病,病人的椎弓因年輕時受力不當而斷裂,造成脊椎出現前後滑動情況,絕大部分病人並無任何明顯症狀,不過一旦壓迫到脊神經,就易造成坐骨神經痛、麻木、刺痛或行走困難。一般核磁共振在滑脫不嚴重時不易發現此病灶,常需藉電腦斷層才能診斷出。

對於椎弓根解離性滑脫的治療,吳宗穆直言一直未有明確定論,該疾病較常發生於相對年輕者,對於年輕病人,傳統脊椎融合術可緩解症狀,但隨時間推移,常需在幾年後進行翻修(重新焊接),導致多次的手術風險增加;但若只做骨刺清除術,又可能因手術過程移除過多結構,反而造成原本滑脫的脊椎更不穩定,使得症狀惡化,最終仍要進行脊椎融合手術。

吳醫師說,這種兩難的局面,即便醫師能成功診斷出病因,但考量病人長遠的預後而有所遲疑與顧忌,也難以果斷決策。

由於脊椎內視鏡術近10年間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從起初只針對腰椎椎間盤突出的單通道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逐漸發展到雙通道全椎管減壓,最後甚至連椎體間融合術都能以內視鏡做到。脊椎內視鏡手術的微創特點,可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病灶以外的周邊組織不必要傷害。

電腦斷層影像可清楚看見的椎弓根骨刺(箭頭處)。(奇美醫院提供)

奇美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吳宗穆表示,脊椎內視鏡手術的微創技術可應用到頸椎、胸椎與脊椎腫瘤的切除。(記者王俊忠攝)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