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余祥銓發現瘜肉》發現大腸瘜肉應早治療 定期追蹤
相關新聞請見
余祥銓爆長3顆息肉「恐成大腸癌腺瘤」急喊帶李亞萍檢查 經紀人揭內情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藝人余祥銓日前做大腸鏡,發現瘜肉,使他驚恐不已。余祥銓在14日上傳健檢影片,指出最近一次做大腸鏡,發現自己竟有7顆瘜肉,其中3顆可能是腺瘤。同時醫師也在影片內提到,余家有大腸癌病史,提醒余祥銓以及家人都要定期篩檢。對此余祥銓經紀人表示,腺瘤化驗後無病變。
實際上,多數人做大腸鏡時,多少都會發現瘜肉。什麼是大腸瘜肉?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衛教資料說明,大腸瘜肉是指腸黏膜長出的突起物,局部大多呈圓球狀突出於黏膜表面的病灶。整個腸胃道,從食道一路到直腸都可能出現瘜肉;而較常見於乙狀結腸與直腸;好發年齡由40歲開始。
南投醫院強調,發現大腸瘜肉應及時治療。依據統計資料顯示,腺性瘜肉發生癌化情形與瘜肉大小及形狀有關,一般腺性瘜肉產生癌化的機會為5-10%。而有家族大腸瘜肉症家族的病人,發生癌變的可能性高達百分之百。
接著南投醫院表示,瘜肉的分類大致上分成兩類,非家族性大腸瘜肉症,大部份來自大腸管腔的黏膜層。常見的有:
1.增生性瘜肉:這是大腸中常見的瘜肉,同時也是一種非瘤性瘜肉。外形上呈現無莖、外表平滑、色澤可能略白的瘜肉樣病灶。
2.管狀腺瘤:約80%的腺瘤是管狀腺瘤,這是最不會有惡性變化的腺瘤,但如果夠大,它還是會有惡性的可能。
3.絨毛狀腺瘤:約佔腺瘤的百分之五,是最有惡性變化的腫瘤。
另一種則是家族性大腸瘜肉症,具有這種瘜肉症的人大腸直腸中產生數百甚至數千個以上的腺瘤性瘜肉。患者之子女約有一半機會有此遺傳。
有哪些症狀及如何診斷?南投醫院表示,大部分的大腸直腸瘜肉是沒有症狀的,偶爾會有腹痛、腹瀉、便血或便秘等非特異性症狀,只有經鋇劑攝影或大腸鏡檢查才能發現。
另外南投醫院表示,乙狀結腸鏡檢查是早期發現大腸直腸疾病的最好方法。大腸鋇劑灌腸攝影可以診斷較大的瘜肉,但小的腫瘤常會看不出來。
一旦在大腸鏡檢查中發現腺瘤的存在應儘可能早期移除。目前瘜肉的治療,主要是經由內視鏡切除,門診即可作,不需住院。切除後,每年追蹤大腸鏡檢查至少兩年以上,若連續兩年都是陰性,可改為每2-3年作一次即可。通常大腸瘜肉與大腸癌都不易有自覺症狀,為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定期作腸鏡檢查是絕對需要的。千萬不要因怕痛而延誤早期發現及治療的契機。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說明日常保健法:
1.減少動物性飽和脂肪的攝取(如:豬油、牛油),儘量選用植物油。
2.多吃高纖維食物:如蔬菜、水果、全穀類。
3.避免肥胖。
4.少喝酒、少抽煙。
5.減少攝食醃漬、煙燻之食品。
6.多運動、多喝水,使大腸蠕動正常,並養成每日排便習慣,避免便秘。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