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吃粽怕胃酸上逆? 中醫教養胃:睡覺側「這一邊」

2024/06/05 21:32

預防胃食道逆流,中醫師建議睡覺時採左側躺的姿勢,枕頭稍微墊高,可降低不適;圖為情境照。(圖取自photoAC)

沈莉馨/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端午節就是要大啖各式美味粽子,就怕胃酸逆流來攪局!意凡馬光中醫診所醫師何盈穎提醒,享用富含脂肪和調味料的傳統節日食物,更易發生胃食道逆流。尤其是吃消夜的族群容易發作,建議吃飯時要少喝湯或飲料,睡覺時採左側躺的姿勢,枕頭稍微墊高,藉由重心讓胃酸與食物更容易停留在胃本體,可降低不適,有較好的睡眠品質。

何盈穎指出,胃食道逆流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問題,當胃酸倒流至食道,會引起灼熱感、泛酸、喉嚨卡卡癢癢、聲音變得沙啞等不適症狀,甚至半夜被咳醒嗆醒,有些更嚴重會有胸悶心悸的症狀。

胃食道逆流發生的原因

1.賁門鬆弛

何盈穎提到,賁門是食道與胃中間的像是一道門的結構,當我們吃下食物後,食物會經由食道進入胃,為了避免胃中的食物與消化液因胃的蠕動而擠壓回食道,賁門會在食物通過後關閉,如此一來食物才能沿著正確的路徑繼續向下走被消化。

沒有進食期間賁門會保持關閉,胃酸才不會對食道的黏膜造成傷害。而賁門鬆弛常發生在肥胖的族群,過去研究證實,肥胖者會造成胃和食道交界處的組織型態改變,導致下食道括約肌(loweresophageal sphincter, LES)的壓力降低,影響賁門收縮的功能。

研究證實,肥胖者會造成胃和食道交界處的組織型態改變,導致下食道括約肌的壓力降低,影響賁門收縮的功能;圖為情境照。(圖取自shutterstock)

2.飲食習慣

何盈穎表示,當吃東西的速度太快、三餐不定時,或手搖飲含糖飲料及高脂肪食物攝取太多,會降低胃消化食物的機能增加胃的負擔,延長胃排空的時間,此時食物與胃酸就更有機會逆流到食道。此外,要注意辛辣的食物會直接刺激下食道黏膜引起發炎反應,造成咽喉及心窩有灼熱甚至刺痛感。

胃排空的時間大約需4-5個小時,習慣吃宵夜的族群常常因為吃完東西不久就躺下睡覺,成為臨床上胃食道逆流的好發族群,她也給消夜族以下2個建議。

●飲食避免湯水:建議選擇清淡一點的食物,避免過多湯湯水水。吃東西同時吞下大量水分和空氣,會使腹壓增加,推動食物跟著那些湯湯水水一起往上衝。

●睡覺採左側躺:建議夜晚症狀明顯的患者避免右側躺。因為食物進入胃的方向偏向右邊,右側躺的姿勢會放鬆之前提到的下食道括約肌造成胃食道逆流;而解剖結構上胃和心臟一樣位於人體的左半部,也就是說睡覺時採左側躺的姿勢,甚至枕頭稍微墊高,可藉由重心讓胃酸與食物更容易停留在胃本體,就可以降低胃酸上逆的不適,有較好的睡眠品質。

中醫師建議消夜選擇清淡一點的食物,避免過多湯湯水水,以免增加腹壓,使胃酸上逆;圖為情境照。(資料照)

中醫觀點看胃食道逆流

何盈穎說,中醫大致將胃食道逆流分為寒症和熱症,詳細診斷及用藥方法當然須經由專業醫師透過把脈及問診評估後而決定,千萬不要自行亂服藥,如果上述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調整後症狀沒有改變,甚至胃酸傷害到聲帶引發聲音改變,建議要立即就診,避免因為胃酸長期刺激黏膜組織而造成癌化的可能。

●養胃飲食推薦

有些天然食物有助食道與腸胃黏膜修復,因此可以適量食用,例如可修復胃黏膜的高麗菜、紫甘藍菜,富含果膠和黏液蛋白可保護胃壁的秋葵、南瓜、白木耳、山藥、蓮藕、香蕉、帶皮蘋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養胃食物與穴道推薦。(馬光中醫診所提供)

●養胃穴道按摩

何盈穎提到,臨床上發現,胃腸脹氣的患者其背部軟組織幾乎都呈現僵硬緊繃的狀態,從筋膜學角度來看,若胸腹腔筋膜長期處於張力過高的情況下容易造成消化不良,適時放鬆背部肌群可以有效幫助消化,其中按摩刺激位於第7-8節胸椎之間旁的膈俞穴更能預防飯後脹氣的發生。

所謂「內關心胸胃,肚腹三里留」,即說明了人體內關穴和足三里穴是中醫治療消化道障礙的首選穴,除了上述膈俞穴,平日保養也可以選擇按摩這兩個穴位來加強腸胃機能減緩不適感。

她也建議飯後可搭配一些消食化積茶飲來促進消化,首選山楂2錢、陳皮2錢、烏梅1顆,用300-500cc熱水沖泡,微酸甘甜好入口,大人小孩都能接受。

意凡馬光中醫診所醫師何盈穎。(馬光中醫診所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