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吃消炎止痛「藥」先評估 降低消化道潰瘍風險

2024/05/26 16:56

食藥署表示,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藥物廣泛存在於許多市售感冒藥或止痛藥中,使用前應諮詢醫師或藥師建議,降低潰瘍風險;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餐後數小時、夜間出現上腹部疼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還有飽腹感?當心「消化道潰瘍」找上門!食藥署指出,消化道潰瘍成因除了最常見的幽門螺旋桿菌,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也是消化性潰瘍的重要風險因素之一。這類藥物廣泛存在於許多市售感冒藥或止痛藥中,使用前應諮詢醫師或藥師建議,降低潰瘍的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是潰瘍常見主因

食藥署於臉書粉專「藥博士 正藥說」發文進一步指出,嚴重的消化道潰瘍還可能引起腸胃道出血、穿孔或胃出口阻塞等併發症。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引起消化性潰瘍最常見的原因,目前可透過非侵入性的方式(如: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糞便抗原檢測法)進行檢驗。

若確診感染,患者需接受抗生素以及抑制胃酸分泌藥物的合併治療。為避免細菌產生抗藥性,必須完成整個藥物療程,不可因症狀緩解而自行中斷治療。根除幽門螺旋桿菌不僅可以改善潰瘍症狀,還能降低慢性胃炎和胃癌的風險。

食藥署提醒,民眾在日常生活中若感受到腸胃道不適,可優先前往社區藥局諮詢,尋求合適的症狀緩解藥物治療。然而,若在用藥後症狀仍未改善,或出現黑色糞便,則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進行詳細檢查,以避免症狀惡化。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