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瘦子得糖尿病前期? 醫:除了BMI還要顧體脂率

2024/05/23 10:36

醫師表示,相同BMI的人,有廣泛的體脂率偏差,不要以為BMI低就是好事,在注意體重的同時,也要注意體脂率,才能預防糖尿病;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沈莉馨/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多數人認為體重重才會罹患肥胖相關疾病,不過,鹿港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莊武龍引述1項國外研究發現,相同BMI(身體質量指數)的人,有廣泛的體脂率偏差,顯現用體脂率來管理的重要性,不要以為BMI低就是好事,在注意體重的同時,也要注意體脂率,才能預防代謝症候群或糖尿病,若是體脂率高,更易罹患糖尿病。

莊武龍在臉書專頁「莊武龍醫師:控糖筆記、運動、生活及旅遊隨筆」發文分享,在診間中常會遇到體重及BMI在安全範圍的人來問「為什麼明明不胖,卻已經血糖變高,甚至是已經是糖尿病前期了?」對此,莊武龍引述1項今(2024)年5月出刊的新研究,針對美國8,734名男性成人和8,184名女性成人進行交叉抽樣相關分析。

多數人會以「BMI指數來評估是否肥胖」,因此該研究發現,當BMI測量為超重(BMI>25 )和肥胖(BMI≥30)者,分別有5%和35%的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因此BMI通常是越高越不好。

不過,若以體脂率來看,莊武龍提及,該研究發現,當男性體脂率低於18%時,並未出現代謝症候群個案,但與BMI超重(即5%的代謝症候群)相對應的是25%體脂率;與BMI肥胖(即35%的代謝症候群)相對應的則是30%體脂率。

莊武龍進一步透露,至於女性而言,低於30%體脂率未出現代謝症候群個案,「超重」出現在36%體脂率;「肥胖」則相對應於42%體脂率。

從研究結果來看,莊武龍說明,由於相同BMI的人,也會有廣泛的體脂率偏差,因此更顯現了直接用體脂率來管理肥胖相關疾病的潛在重要性。同時直言,「不要以為BMI低就是好事啊」,有的人經過評估後,發現身體組成為很低的肌肉量,或是很低的骨量,因此提醒在注意體重的同時,也要注意體脂率,才能預防代謝症候群或糖尿病。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