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追蹤10年PM2.5下降 國衛院發現國人4疾病死亡也降低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國家衛生研究院今(13日)發表本土空污與健康研究成果,其中一項10年追蹤發現,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已下降10.23μg/m3(微克/立方公尺),且實證降低對國人的健康衝擊,可歸因於PM2.5的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臟病、中風等死亡比率,均呈現下降。
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陳裕政表示,國衛院研究發現,2007至2017年全台PM2.5從31.70降至21.47μg/m3,檢視可歸因於PM2.5的慢性疾病死亡比率也呈現下降。其中,肺癌從26.11%降至21.85%,下降4.26%;慢性阻塞性肺病由26.66%降至19.75%,下降6.91%;缺血性心臟病從26.53%降至19.97%,下降6.56%;中風由39.12%降至31.81%,下降7.31%。
國衛院也發現,空污物長期效應的易感族群,像是糖尿病患者長期暴露於較高濃度的PM2.5,會降低腎臟過濾功能,但其他空污物無此影響;此外,PM2.5會增加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蛋白尿增加等風險。
除了各界熟知的肺癌外,空污也對於肝癌個案存活率有影響,使用國衛院人體生物資料庫分析,在調整粒狀污染物與交通污染物等因子後,空污物對於肝癌預後、死亡風險有影響。其實過去美國加州研究也發現肝癌患者暴露於較高濃度的PM2.5,會增加死亡風險。
在世代追蹤調查初級資料顯示,在老人世代方面,以PM2.5為32比25μg/m3的1年間暴露於空污的效應來說,握力下降1.7%、肌肉量減少1.3%、體脂肪增加2.4%;另對於台中出生世代初步分析發現,孕期的二氧化硫暴露與孩童出生後的智商呈現顯著負相關,也就是暴露高、智商就低。
陳裕政指出,國衛院透過環境部空氣品質監測資料,結合衛福部健保資料庫與內政部死亡統計資料等本土數據,分析多種空污物暴露與死亡及疾病增加風險,致力於建立專屬台灣的空氣品質健康指標。他指出,空污下降,健康成本也下降,在經濟資源有限下,發現經權衡減量成本與健康成本,PM2.5降至年平均12.5μg/m3具最大利益。
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張根穆說明,環境部已參考本土研究與美國作法,在今年4月29日預告修正「空氣品質標準」草案,將PM2.5年平均值由現行的15μg/m3加嚴為12μg/m3,並同步下修多項空污物標準,期望盡可能降低對產業影響下,創造更清新健康的生活環境。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