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泡泡腎」初期無症狀 泡泡嚴重會傷腎

2024/04/30 14:48

自體顯性多囊腎是一種遺傳疾病,主要是腎臟內出現許多囊腫(又稱水泡),或稱「泡泡腎」。(嘉基提供)

〔記者丁偉杰/嘉義報導〕1名40多歲女子因平時有高血壓,容易腹脹、腰痛背痛等情形,就診檢查發現腎臟充滿了一顆顆的水泡,罹患遺傳性「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醫師提醒,多囊腎疾病初期沒有症狀,應注意控制飲食,也要定期回診,若不加以治療可能進展到腎衰竭程度,需要透析或腎移植來維持生命。

嘉義基督教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蘇勤雅表示,自體顯性多囊腎是一種遺傳疾病,因先天腎臟結構有問題,主要是腎臟內出現許多囊腫(又稱水泡),或稱「泡泡腎」,多數人初期幾乎沒有症狀,不易被發現。

隨著年齡增長,水泡會增多、變大,有可能仍無症狀,有些人會有血尿、腰部痠痛、血壓增高或腎功能異常等,但這些囊腫變大,會壓迫並逐漸損害腎臟組織,造成腎功能下降,患者可能會出現呼吸急促、高血壓、尿液異常和腹部不適等症狀。

蘇勤雅提醒,多囊腎患者要維持適當體重,注意控制飲食,也要定期回診,若不加以治療,當泡泡變多、變大會壓迫,並逐漸損害腎臟組織,造成腎功能下降,嚴重導致須終生洗腎。

蘇勤雅說,據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統計,台灣的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患者人數預估2.5萬至5.5萬人間。男女遺傳多囊腎的機會各佔50%,相對地也會再遺傳給下一代,多囊腎的病患大多在40歲左右發病,隨著囊泡增多增大,約莫在60歲左右有45%的人需要洗腎,目前已有可直接延緩病程惡化的多囊腎口服藥物,可助患者延緩年輕就洗腎的命運。

嘉基腎臟內科醫師蘇勤雅表示,多囊腎疾病初期沒有症狀,應注意控制飲食,也要定期回診。(嘉基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