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花蓮強震》震後恐懼又焦慮 10方式讓自己「喘口氣」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4月3日花蓮大地震致使人心惶惶。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指出,面對災難後常見驚慌、憤怒、罪惡感等情緒反應,甚至影響到生理、認知、及行為。對此分享10招心理重建技巧,包含:與信任的人交談、從事正面活動、保持正常生活作息、適當休息及健康飲食、使用放鬆技巧、參與支持團體、寫日記、持續書寫對災難的想法及感受、追憶所愛的已逝者、專注於眼前事物。
心健司指出,面對災難後常見的情緒反應有:驚慌與無助、怨恨與憤怒、悲傷與罪惡感、自責、不信任及矛盾等;突然接獲親友的噩耗,則可能導致驚慌失措、內疚羞愧等。
主動陪伴當事人 尊重同理聆聽
至於該如何幫助他人度過災難影響?心健司表示,可以提醒其減少長期進行可能妨礙適應的方式,例如菸酒過量使用、避免社交、過度投入工作等。其次,主動陪伴與傾聽當事人,若對方想述說災難創傷災難,尊重同理地聆聽。在安全信任的他人陪伴下,鼓勵當事人持續述說與災難相關的情緒感受跟想法可能有幫助,但應尊重對方的意願與身心狀態,因述說過程中可能增加情緒不適。如果發現其有就醫的需求也可以鼓勵、陪伴他就醫。
心理治療有效改善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症
心健司表示,若在災難後持續出現明顯的創傷身心症狀,例如困擾的災難回憶與畫面、逃避提醒想起災難的場景、低落憂鬱、失眠、過度警覺、憤怒等,並且這些情況使您無法從事日常作息及過正常的生活,建議尋求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如精神科/身心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等)的諮詢與協助,亦可請醫師安排相關身心檢查,以評估是否患有其他疾病。
在創傷身心後遺症的治療上,常用的治療形式包含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或兩者結合。受訓過的專業人員,可能採用不同形式的心理治療提供幫助。目前已有不少心理治療模式經大量證據支持可改善創傷後壓力症與憂鬱症。最後,親友亦為創傷復原過程中的重要來源,若親友深受創傷災難所擾,與心理健康專業人員討論並獲得相關的衛教,有利於創造創傷復原過程中所需要的了解及支持。
心理健康資源一次看
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可以提供24小時免費心理諮詢服務。或可至衛福部網頁之「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平台的「心據點」查詢全國心理健康服務資源;如果不知道要轉介至哪裡,建議可先和各地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聯繫或請撥打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1925,可以先提供心理諮詢服務資訊給您參考。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