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寶林茶室案》死者解剖檢出米酵菌酸! 食藥署:國內首見毒素不易被破壞
相關新聞請見: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記者林惠琴/綜合報導〕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中毒案目前有18例個案,其中2人死亡,衛福部今(28日)晚間臨時召開記者會證實,其中1個解剖檢體血液驗出「米酵菌酸」,是國內首見毒素,食藥署提醒,米酵菌酸不會因洗滌或烹飪而被破壞,因此預防是關鍵,請消費者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
食藥署署長吳秀梅表示,米酵菌酸是罕見毒素、台灣第一次看到,這個菌容易在一些比較有脂肪酸的食物中繁殖,如椰子、玉米等,患者病程進展快,很多人在12小時內病情急轉直下,影響非常大。
據媒體報導,今天早上新北地檢署及士林地檢署檢察官會同法醫,針對2例死亡個案,在新北市板橋殯儀館進行解剖相驗。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說,其中1名死者解剖後,其血液有驗出「米酵菌酸」。他也強調,這不是最後結果,未來會持續針對2例死亡個案檢體、住院患者檢體繼續檢驗,相關個案的檢驗也會持續進行。
Q1:米酵菌酸是什麼?如何進入食品?
食藥署表示,米酵菌酸(BongkrekicAcid)是一種罕見毒素,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 B.cocovenenans)產生。該菌易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繁殖,特別是椰子和玉米。在攝氏溫度22至33度pH值的環境中,會迅增殖,產生大量的米酵菌酸。
Q2:米酵菌酸對人體健康有何影響?
食藥署提到,米酵菌酸會影響肝臟和腎臟,引起包括精神不振、頭暈、嗜睡、腹痛、嘔吐等症狀,嚴重時,食用被米酵菌酸污染的食品可能會危及生命。
Q3:消費者可以做些什麼來保護自己?
如何預防米酵菌酸?食藥署強調,米酵菌酸不會因洗滌或烹飪而被破壞,因此預防便是關鍵!請消費者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
Q4:他國過往米酵菌酸相關食品中毒事件有哪些?
●印尼:1895年首次報導與米酵菌酸中毒相關的死亡事件,原因在於食用tempe bongkrek(發酵椰子漿製成的傳統食品)。
●莫三比克:2015年因飲用粟酒(發酵玉米粉飲料),導致中毒案件。
●中國:2020年因食用酸湯子(玉米發酵食品),導致中毒事件。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