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醫學助攻! 54歲男種回「軟骨」重拾籃球夢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從國中時期就投入籃球運動的54歲詹先生,去年在從事室內裝潢工作時不慎跌倒,因持續疼痛且下樓梯還會「軟腳」,不僅工作受影響,連最愛的打籃球都得放棄,經檢查發現是膝關節股骨軟骨破裂,原本需要置換人工關節,在馬偕醫院醫療團隊建議下,他決定接受「自體細胞軟骨修復術」,手術隔天即可以拐杖輔助下床,3天後就順利出院,3個月就能恢復日常行走,目前持續接受復健中,距離重返球場已不遠。
詹先生今(31日)與醫師共同切下籃球蛋糕象徵重生,他表示,因工作時摔了一跤,左膝下樓梯時會軟腳,於是到馬偕求診,原本以為要換人工關節,但想到自己才50多歲,若裝人工關節頂多用15年後還要再換一次,因此聽到醫療團隊說有新的療法可以嘗試,且評估經濟上可負擔,馬上就答應,目前術後6、7個月,已可屈膝運球,預計再半年就能回到球場。
馬偕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陳暐錚說,膝關節軟骨有吸震及減少關節摩擦的功能,軟骨一旦受損,就會造成膝關節隱隱作痛或腫脹,而造成膝關節軟骨受損的原因很多,年齡增長、運動傷害、外傷等,若輕微的軟骨受損未能妥善治療,就容易變成退化性關節炎,嚴重者可能導致關節無法自由活動,影響行走能力。
陳暐錚說,對於大面積的軟骨損壞或退化性關節炎,過去多採用關節鏡清創、骨髓刺激術、馬賽克鑲嵌術、幹細胞培養療法等,其中骨髓刺激術是目前最普遍治療方式,但其缺點是使用年限較短,大約只能維持2至5年,而幹細胞培養療法技術費用高達7、80萬元,且其療效尚在實驗階段。
陳暐錚說,詹先生年紀尚輕且有持續工作需求,甚至想重拾「籃球夢」,因此評估後建議進行一次性「自體細胞軟骨修復術」的微創手術。他解釋,該手術需開出1至2公分的傷口,經由膝關節兩側,從患者自體不需受力處取出微量健康軟骨,在手術室中以特殊酵素活化切碎,釋出軟骨細胞後,立刻再植回受傷部位。
陳暐錚說,植入的軟骨會隨著時間逐漸生長成與人體軟骨相近的「類透明軟骨」,術後可以刺激軟骨生成的復健活動輔助,病人平均術後3至4週可以脫離拐杖行走,半年至1年再回診追蹤軟骨生長狀況,自費約25萬元。
陳暐錚提醒,膝關節軟骨是保護護膝關節的最後一道防線,若軟骨受傷面積大於3平方公分,可能就不適用該術式,因此不希望病人的軟骨功能一下子就到不得不接受人工關節置換的最後一步,而維持良好及正確運動方式,可避免軟骨受損,由於軟骨沒有神經,初期受損不易被察覺,建議當活動時膝關節摩擦發出喀喀響,或是感覺到關節活動不平滑等不適症狀時,就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診斷。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