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腹痛併血便! 35歲男腸鏡照出「胃糜爛」 竟罹腸道隱窩膿瘍

2024/01/28 16:30

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症狀為腹痛、發燒、腹脹、腹瀉、血便、貧血、腸道阻塞、體重下降;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35歲男子,因腹痛合併血便,到院求診,因先前患有胃潰瘍與內痔,加上,近期血便頻繁,醫師建議迅速檢查。結果為,胃鏡發現胃炎、胃糜爛;大腸鏡發現多發性小潰瘍、黏膜紅腫。切片顯示為,慢性發炎與腸道隱窩膿瘍。醫師安排了,進一步糞便培養與血液檢查。並且先開立藥物給予治療。血便,便很快停止。

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內視鏡室主任詹宜學醫師在臉書「肝膽腸胃科 詹宜學醫師」發文分享,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腸道方面的免疫性疾病,通常好發於西方國家(亞洲人比西方人少)。可分為 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造成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確切原因,目前未明,可能的因素為基因、免疫系統、藥物、環境、壓力、飲食等。

症狀 器官發炎、體重下降和貧血

詹宜學表示,其症狀為腹痛、發燒、腹脹、腹瀉、血便、貧血、腸道阻塞、體重下降。也會有一些腸道外症狀,如眼睛、皮膚、關節等器官發炎。建議進行,血液檢查、糞便細菌培養以確定是否貧血、發炎指數上升、其他細節、病毒感染。

詹宜學指出,可透過,血液檢查、糞便細菌培養,確定是否貧血、發炎指數上升、病毒感染;內視鏡檢查合併病理組織切片,確定發炎部位;胃鏡檢查食道、胃、十二指腸;大腸鏡,檢查全大腸;膠囊內視鏡,檢查約六公尺的小腸;小腸鏡,檢查切片;其他影像學檢查,電腦斷層、核磁共振、X光攝影、小腸攝影等。

醫師指出,可透過,胃鏡檢查食道、胃、十二指腸;大腸鏡,檢查全大腸;膠囊內視鏡,檢查約六公尺的小腸,來確認病因。(圖取自詹宜學臉書)

可藉由飲食調整及戒菸、運動、減重來預防

詹宜學表示,預防與治療方面,可使用藥物,如消炎、抗生素、免疫調節劑、類固醇等,或是手術,如藥物無法控制的併發症,如腸道狹窄、阻塞、瘻管等。平時也要戒菸、運動、減重、水分補充、飲食改善(少油、少鹽、少糖)。

詹宜學提醒,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不容易發現的疾病。多樣性的症狀一開始容易被診斷為普通的腸胃炎,需要詳細多方的檢查;若是病患能多瞭解這類疾病,在一般治療後沒有改善,才會有意識再進一步的接受檢查。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