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腎癌男下肢潰瘍 執行「低能量雷射」月餘癒合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1名58歲男患者使用酪胺酸激酶抑制劑治療腎臟癌,卻造成下肢慢性潰瘍超過1年,傷口難癒合、不斷有滲液流出,每天需換藥多次,嚴重妨礙生活。安南醫院皮膚科主任羅子焜做理學檢查,發現患者下肢浮腫、按壓滲液多很疼痛,安排規律做「低能量雷射」照射1個月後,傷口完全癒合,滲液也減少、不再備感疼痛!
羅子焜說明,低能量雷射是1種非侵入性的治療方法,透過波長大約650nm至1000nm的低劑量雷射光,促進組織修復和細胞再生。這低能量雷射已經被廣泛應用在4大皮膚相關問題,包括傷口癒合、發炎控制、皮膚組織修復及慢性皮膚疾病的輔助治療。
1、傷口癒合:低能量雷射能夠刺激細胞代謝,提高細胞內ATP(三磷酸腺苷)的合成,進而促進傷口癒合。具體來說,雷射光的能量被細胞吸收後,有助於啟動細胞內的生化反應,促進蛋白質合成,加速傷口邊緣的再生和修復,縮短整個癒合過程的時間。研究發現酪胺酸激酶抑制劑會阻斷VEGFR和EGFR兩種生長因子受器、影響傷口癒合;相反地,低能量雷射增加血管生成及HIF-1α 和 VEGF 活躍,可協助傷口癒合。
2、發炎控制:透過減少發炎相關的細胞激素和化學物質的釋放,雷射治療有助於減輕皮膚紅腫、疼痛和發熱等炎症反應,緩解患者不適感、改善皮膚狀態;
3、皮膚組織修復:低能量雷射可刺激膠原蛋白生成,促進纖維母細胞增殖,改善皮膚彈性和結構。對於皮膚受損、疤痕與老化,在組織重建和修復有良好效果。
4、皮膚疾病輔助治療:對於疱疹後神經痛,雷射治療可減輕症狀、控制發作,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而對於過敏性皮膚疾病的治療,也有正向成效。
羅子焜表示,總體而言,低能量雷射在皮膚科應用,為1種安全、無副作用的治療方式,雖然此療法優點不少,患者仍應在皮膚專科醫師建議下做治療,確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