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別因害怕而選擇順從 心理師:學習當自己生命的主角

2023/12/15 13:59

心理師指出,有一種親密關係的恐懼是「不得不順從的恐懼」,有這種恐懼的人即使面對不合理的要求或對待,也因恐懼而選擇順從,不敢離開;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photoAC網站)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我們會看到許多能力非常好、優秀的人,卻困在一段被錯待的關係裡。明明他擁有很好的條件與能力,卻只能待著、順從著、討好著……」,心理師周慕姿指出,這是因為當我們把自己的能力全部用在別人身上、用來服務別人時,就會被別人的評價與感受、反應給「控制」,會有一種「不得不」的感受,而無法感受到自主與自由。

過度在意別人需求 易輕忽自己感受

周慕姿在她的新書《親密恐懼──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人,好好被愛?》(寶瓶文化出版)中指出,當我們過度在意別人的需求與感受,而奉獻出自己的心力時,即使再有能力,都會受困於那種「被控制」的感受,而沒有辦法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因此有這樣親密恐懼的人得要學習相信自己是很好的,值得被愛的,學習當自己生命的主角。

害怕被拋棄 「不得不順從」的恐懼

周慕姿在其新書中分享的案例是一個化名為小芯的女孩在父母離異,父親再娶,繼母生了弟弟後,她一直努力做個貼心且聽話的孩子。因為小芯的奶奶曾有感而發告訴她:「小芯,你要乖一點啊,你爸爸現在有兒子了,你不乖一點的話,會被送走喔!」

小芯因此很擔心如果不聽話會被送走,一直抱持著「我必須要按照別人想要的做」的想法和周遭的人相處及互動,即便她心裡並不認同,也不想要過這樣的生活,但是她並不知道自己有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的權利,反倒是為了獲取安全感,選擇以「聽話」做為她的生存策略,即便長大後,談戀愛也處處牽就男友各種任性、霸道的要求,直到面臨父親同意婆婆要求她婚後當全職家庭主婦的要求時,她才想:「這真的是自己要的生活嗎?」

心理師周慕姿說,小時候沒辦法好好當小孩,長大也沒辦法好好當一個大人,唯有學習肯定自我價值,當自己生命中的主角,才能在親密關係中取得平衡;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freepik網站)

周慕姿指出,其實在我們小時候,十分仰賴主要照顧者,希望對方能成為那個保護我們的人,而在對方保護我們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會3件事:

●我是值得珍惜、關注的。

●我是有界限的,可以自我保護的。

●我可以重視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對他人說不的。

周慕姿說,這種自我保護能力的形成,對我們至關重大,因為這幾乎是自我價值的來源之一,也是建立自我界限的基石。而當父母、主要照顧者這麼對待我們時,我們就會知道:「我是可以為自己這麼做的。」但是像小芯從小就被父親及繼母忽略她的需求,她自己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對。

周慕姿提醒,長期這樣處在「不得不順從別人」親密恐懼的人,不會肯定自己的能力,而是帶著焦慮,看著別人的反應、調整自己的行為。當對方的情緒穩定了、臉部表情放鬆了,我們才覺得自己「及格」而鬆了一口氣。

不管多努力,做得多好,都不會覺得自己很好,只覺得暫時安心,暫時及格。這也讓我們沒辦法肯定自己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價值,因為我們的心,總懸在別人身上,我們的能力,總用在他人身上。而自己,變成精神上很窮很窮的一個人,內心會覺得匱乏、憂鬱、自我懷疑。

周慕姿說,唯有看見自己的擁有的能力與其他的選擇,相信我們擁有選擇的自由,若能以真實的自己面對生命,就能掙脫無形的束縛,獲得真正的自由。

☆民眾如遇同居關係暴力情形,可撥打113保護專線,或向各地方政府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求助。☆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