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注射部位有腫塊? 食藥署列3原因:有「這些」症狀快就醫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上次看病時醫師在我屁股上打了1針,用手摸感覺有小硬塊,怎麼辦?會消嗎?」對此,食藥署表示,注射部位形成腫塊的原因眾說紛紜,根據不同的注射部位或注射物質,有3種可能原因:注射物質刺激、微血管破裂及同部位反覆注射。腫塊多為無害且會自然消退,不需特別處理,但若腫塊持續不消、伴有紅腫、熱感等症狀,恐已感染應尋求醫療人員協助。
食藥署在臉書專頁「藥博士 正藥說」發文解釋,在接受注射後,有時在注射部位會形成1個腫塊,這是身體對注射物質所產生的局部反應,雖然不算少見,但其實形成的原因眾說紛紜,根據不同的注射部位或注射物質,有不同的可能,包含:
●可能是注射物質對人體有些刺激性,導致局部發炎腫脹。
●可能是注射時導致微血管破裂,造成的血腫。
●也可能是因為在同一部位反覆注射(通常發生在皮下注射胰島素),導致皮下生成脂肪或疤痕組織。
腫塊不消、明顯疼痛 建議就醫
食藥署強調,大多數情況下注射造成腫塊是無害的,且會隨著身體吸收藥物和炎症反應的自然消退而消失,通常不需要特別處理,但若腫塊持續不消或變得特別疼痛,甚至伴有紅腫、熱感等其他症狀,這可能是有感染發生,應該尋求專業的醫療人員協助。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