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產後激素變化+反覆動作易「媽媽手」! 預防、治療一次看

2023/11/23 19:35

醫師說明,當進行抱、哺乳或照顧嬰兒等經常性的手部姿勢和動作時,會對手部組織造成壓力,出現「媽媽手」問題;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狄魁文氏症被稱為「媽媽手」是有原因的!新北板橋原力復健診所主治醫師王竣平提及,媽媽手的病因與產後鬆弛素增加有關,其使關節變鬆弛,而需要肌腱幫忙穩定關節,容易導致肌腱發炎,加上進行經常性的手部動作,會對其造成壓力。治療上優先建議物理治療及護腕輔助等方式,但若效果不佳,需進一步透過注射及乾針治療,改善媽媽手。

媽媽手易在夜間疼痛加劇

王竣平在臉書專頁「疼痛科&復健科-王竣平 專科醫師」發文分享,狄魁文氏症俗稱「媽媽手」,為一種常見手部問題,因常出現在照顧嬰兒或幼兒的媽媽們身上而得該俗稱,但其實也常出現在提重物的家庭主婦、使用電腦的上班族。

關於「媽媽手」症狀,王竣平解釋,包括手部和手腕的疼痛、麻木感和無力感,且通常在夜間或手用力時容易疼痛加劇,因此像是抱、哺乳或照顧嬰兒時,就容易發作,使得患者覺得難以握住物品或進行日常活動。

王竣平進一步說明,媽媽手的病因與產後體內激素變化有關,尤其是鬆弛素增加,該激素使關節變得更加鬆弛,使得需要肌腱幫忙穩定關節,導致肌腱發炎而疼痛和不適。因此若當進行提起或抱著嬰兒哺乳等經常性的手部姿勢和動作,也可能會對手部組織造成壓力。

伸展、肌力訓練 改善媽媽手

在治療和自我照護上,王竣平建議,優先考慮物理治療,像是適當的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改善手部的力量和柔軟度,減輕症狀。此外,也可透過護腕、支撐器提供支持,減輕手部壓力,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手部姿勢,避免長時間保持不自然的位置。

當物理治療、使用護腕等仍無法改善時,王竣平指出,可使用注射治療及乾針治療。其中注射可選擇葡萄糖增生治療、PRP再生治療或類固醇消炎;乾針則是透過針灸針放鬆手腕及手臂肌肉,建議在治療前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媽媽手通常會隨著時間,而有所改善,王竣平表示,若能搭配適當復健、預防措施,可加速康復過程,建議持續參與物理治療,並按照治療師建議進行伸展運動。另外,也需注意手部和手腕的健康,避免長時間重複性手部運動,有助於預防媽媽手發生或復發。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