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防治登革熱有新招 高市擬採「取代型」試驗「以蚊剋蚊」
〔記者許麗娟/高雄報導〕今年台灣登革熱疫情嚴峻,全台本土病例破2萬例,高雄也有近1200例,對於登革熱防治,高雄市衛生局長黃志中今天在議會面對議員質詢時透露,已與高雄醫學大學合作「以蚊剋蚊」生物防治病媒蚊,據了解,此做法分為「抑制型」與「取代型」2種,目前高市衛生局正朝向「取代型」為試驗目標。
高雄市衛生局自2021年起,與高雄醫學大學合作進行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生物防治技術研究,使能達到不用噴藥也有防治病媒蚊的效果。
簡任技正何惠彬指出,沃爾巴克氏菌是一種立克次體,在很多昆蟲體內都有,但對昆蟲不會致病。科學家發現沃爾巴克氏菌的某些菌株,在白線斑蚊及埃及斑蚊體內比較不會感染登革病毒,因此科學家將沃爾巴克氏菌從蚊子體內萃取出來,要讓其菌株可以不斷在蚊子體內繁衍,即在實驗室做聚合酶連鎖反應(PCR)放大,再植入實驗的蚊子蟲卵內,使孵化的孑孓、蛹至成蚊都能不斷的垂直感染不會感染登革熱的菌株,但還需經過長時間的試驗。
何惠彬表示,在實驗室培育很多體內帶有沃爾巴克氏菌的蚊子及野放有2種策略,一為「抑制型」,即野放公蚊,使公蚊與母蚊交配後,生下的蟲卵不太容易孵化,即俗稱的變成「空包彈」,以降低社區環境病媒蚊的密度,目前巴西、新加坡正在做。
二為「取代型」,在實驗室完成沃爾巴克氏菌選株、轉殖與族群放大到成千上萬隻,野放時公蚊與母蚊都放出去,母的垂直感染生下的卵,會不斷帶有不易感染登革病毒的沃爾巴克氏菌。
針對兩者的優缺點,副局長潘炤穎說明,「抑制型」的缺點是單獨挑公蚊的設備和人力非常耗大,以生態而言,此做法也不太友善,需要不斷的釋放帶菌的公蚊與野外的母蚊交配;至於「取代型」的做法,因可去挑選公蚊的階段而比較省錢,但缺點是母蚊會吸血,一般民眾的感受較不好,衛生局目前評做「取代型」會比較符合需求。
衛生局強調,近期將有具體的高雄市登革熱防疫在地化沃爾巴克氏菌應用科技研究成果,透過國際學術發表公諸於世。至於野放實驗的計畫,預計在2024年著手與菲律賓進行跨國合作,於菲律賓進行田間野放研究,確認實驗結果後才會在國內施行,期盼有效落實登革熱科技防疫生物防治新策略。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