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腰痛、下背痛復健都沒用! 小心是腰椎小面關節症候群作祟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腰部及下背長期疼痛、甚至痛起來站不直,做了一堆復健還是沒有改善,但檢查過卻沒有什麼大問題?板橋亞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鈺泓提醒,小心可能是「腰椎小面關節症候群」惹禍,也就是俗稱的「小面關節炎」或「長骨刺」,在接受復健、增生療法後,也務必要調整姿勢、減少腰椎過度負重、運動訓練肌群才是正解。
陳鈺泓在臉書專頁「鋼鐵爸爸 陳鈺泓醫師 板橋骨科推薦 脊椎專業 骨鬆骨折骨刺 運動傷害」,發文指出,腰椎小面關節是位在脊椎側後方的一對對小關節,覆蓋一層光滑的軟骨,並包圍韌帶囊及滑液,主要功能是與椎間盤共同幫助下背及脊椎骨的穩定性、控制運動方向。像是長時間搬重物、彎腰工作等,都有可能讓小面關節負擔過重或是磨損,久而久之就可能出現疼痛、肌肉緊繃的狀況,造成「腰椎小面關節症候群」
陳鈺泓說,腰椎小面關節症候群俗稱為「小面關節炎」或「長骨刺」。腰椎小面關節承受約25%的人體體重,當脊椎損傷、退化、過度使用,或是椎間盤塌陷時,小關節面就可能出現脫位或發炎反應,而在患部出現疼痛、痠刺感。典型症狀為腰部有明顯痛點,且在旋轉、挺身動作時更明顯,尤其是在後仰時背部會特別不適。腰椎小面關節症候群、坐骨神經痛最大的不同,在於腰椎小面關節症候群是屬於關節痛,因此通常在關節做動作時的疼痛會較明顯。
小面關節症候群的治療一般分為復健(如熱療、電療等)、徒手治療或注射治療。在急性期較疼痛的情況下,可以採取超音波導引注射(如PRP增生療法),強化關節與促進組織修復,進而改善疼痛的狀況。不過,陳鈺泓提醒,接受增生療法改善後,也務必要調整姿勢、減少腰椎過度負重,同時透過運動訓練肌群,才是更長久且有效的做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