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阿嬤被讚進步竟要拔管! 家屬激動質問 醫卻說「是好事」

2023/09/10 11:34

醫師提到,若病人無法再救治時,應用「撤管」取代「拔管」;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1名阿嬤住院插管病情良好,卻被護理師告知「要拔管」,家屬激動表示,她不是好好的嗎?不是說有進步嗎?為什麼要拔?詢問後才知原來是因阿嬤已通過咳痰和自行呼吸的測試,能將管子拔掉,不用依靠呼吸器,試著自行呼吸。對此,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解釋,民眾對「拔管」認知常與醫療人員不同,醫療人員口中的「拔管」,大部分是好事;若病人無法再救治,則用「撤管」較恰當。

陳志金於臉書專頁「Icu醫生陳志金」發文指出,病人在通過呼吸器脫離的測試,就可以嘗試拔管,讓病人自己呼吸,但也有約有2成的病人,會在拔管後,因耐力不足、痰咳不出來、喘、血氧下降,需把管子再插回去。

都誤會了! 拔管不是「要往生」

民眾常會將「拔管」誤會成要往生,陳志金說明,這情況用「撤管」(撤除維生)較妥當,撤管指的是,當病人已經無法再救治,如:腦死,家屬不希望再靠機器及藥物維持生命、延長病人的死亡時間,在充分的討論之後,而決定「拔管」,通常在「撤管」後,病人很快就會往生。

此外,陳志金也強調,病患在心跳停止,往生以後,把身上的管子全部都移除掉,包含呼吸的管子,這時他們並不會特別強調是「拔管」,因病人不是「拔管往生」,而是「往生後拔管」。

陳志金提到,因媒體經常把「撤管」報導成「拔管」,才會造成民眾誤以為「拔管」就是要「往生」了。他舉例,用拔管當成新聞標題真的很多,如:「哀慟!台中霧峰警靶場昏迷 今晨拔管往生」、「鼻酸!男大生碰撞千萬賓利 家屬悲痛拔管」,造成民眾誤會。

撤管不是放棄治療 是治療無效

另,陳志金補充,撤管也不是放棄治療,而是治療無效,家屬選擇不再讓病人辛苦、延長無法避免的死亡,而不是放棄,因說放棄,有可能會讓家屬產生內疚自責。他建議,使用「治療無效,家屬選擇善終,或選擇撤除維生系統」(包含:呼吸器、升壓劑、葉克膜及主動脈泵浦等),來取代拔管。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