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便便這時間該起身 醫4招防痔瘡腫:肛門用18年就會有

2023/09/02 18:00

許多民眾會在大便時使用手機,醫師提醒,5至8分鐘就該起身;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許多民眾會在大便時使用手機,醫師提醒,5至8分鐘就該起身;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醫師,我的鄰居痔瘡變成癌症了!」對此,痔瘡手術女醫師鍾雲霓表示,痔瘡是肛門血管、軟組織老化的現象,並不會變癌症。只要是成人,使用肛門15-18年以上,就一定會有輕微的第1級痔瘡,請把它當作正常生理現象,若想避免痔瘡腫起來,平時就要保養,建議透過定期排便、補充膳食纖維等4習慣預防,她強調,大便5-8分鐘就該起身。

鍾雲霓於臉書粉專「痔瘡手術女醫師-鍾雲霓」發文解釋,痔瘡是肛門血管、軟組織老化的現象,只要不是剛出生的嬰兒,嚴格來說,所有成人都可能發生痔瘡。痔瘡通常伴隨2症狀,千萬別放著不管:

●肛門口腫痛異物感:吃一點燥熱食物、甚至天氣一變化、排便或稍微累一點,肛門口就腫痛或撕裂痛得不得了,甚至每次排便完都得花時間在廁所裡清洗、在馬桶上推擠,讓人時時不安。

●出血:即便是軟便或放屁時也會帶著血水,大多不痛,但有時因糞便磨破痔瘡而潰瘍,帶來痛感,甚至是改變姿勢或行走、跑步時,出現痔瘡摩擦出血的情況。長期慢性痔瘡出血,極可能帶來慢性貧血的問題,若超過3個月請不要輕忽它。

醫師提醒,長期慢性痔瘡出血,極可能帶來慢性貧血的問題,若超過3個月請不要輕忽它;情境照。(圖取自photoAC)

醫師提醒,長期慢性痔瘡出血,極可能帶來慢性貧血的問題,若超過3個月請不要輕忽它;情境照。(圖取自photoAC)

4方法 避免傷害肛門

痔瘡會自己好嗎?鍾雲霓強調,老化的血管、軟組織不會自己回春,但能從維持生活作息、飲食的調整裡著手,避免它常腫起來,只要它不鬧,你可當作它就好了,但不要奢望它不見,因為不管我們習慣再怎麼好,都無法返回青春容顏。

若想要預防痔瘡,鍾雲霓建議,平時就要保養,避免傷害肛門,有4個方法,提供民眾參考:

●定期排便:肛門血管需要穩定排便,避免經常便秘、腹瀉。

●膳食纖維:攝取適量的蔬果。

●有氧運動:讓血管維持彈性,需要規律的有氧運動,跑步、跳繩、快走及游泳。

●避免久坐:避免在馬桶上久坐滑手機、看書,從大便開始到結束大概5-8分鐘就該起身。

醫師建議,想預防痔瘡,可透過規律的有氧運動,讓血管維持彈性,如:游泳等;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醫師建議,想預防痔瘡,可透過規律的有氧運動,讓血管維持彈性,如:游泳等;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痔瘡有4級 塞不回去要注意

鍾雲霓也補充,痔瘡是有分級的,可分成4級,以下各級可能出現的狀況,供民眾參考:

●第1級:只要是成人,使用肛門15-18年以上,就一定會有輕微1度痔瘡,所以請把它當作正常生理現象。

●第2級:痔瘡組織在排便時脫出肛門外,但排便後會自動縮回肛門內。

●第3級:痔瘡組織掉出肛門外,必須用手推,才能塞回肛門內。

●第4級:痔瘡組織卡在肛門口,塞不回去,造成持續異物感與不適。

醫師指出,大部分就診的痔瘡病患,9成都是混合痔;情境照。(圖取自photoAC)

醫師指出,大部分就診的痔瘡病患,9成都是混合痔;情境照。(圖取自photoAC)

內痔、外痔這樣分

最後,鍾雲霓也提醒,痔瘡會依位置不一樣,可分為內痔、外痔及混合痔,到底怎麼分?可以透過肛門內部有一道鋸齒狀環繞的「齒狀線」,用這條界線來區分內外痔瘡。

鍾雲霓說,齒狀線以下,是密布神經的外痔,所以外痔的症狀多以疼痛、腫脹、灼熱及異物感為主;齒狀線以上,則是肛管內、神經較不敏感的內痔區域,表現的症狀為無痛性出血、無痛性脫垂。但她指出,大部分就診的病患,9成都是混合痔。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