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產後易怒、想哭? 別苛責自己「4招」抗憂解悶

2023/08/30 21:05

醫師指出,每十位媽咪中就有一人有產後憂鬱症,主要和荷爾蒙變化等5因素有關;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shutterstoc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終於迎來期待已久的寶寶,但是卻開心不起來,也提不起勁照顧、關心他(或她)?小心產後憂鬱症找上門!根據統計,大約每十位媽咪中就有一人有產後憂鬱,醫師指出,產後憂鬱主要和荷爾蒙變化、睡眠不足、身體變化、生活壓力和社會支持不足等5因素有關;心理師提醒正處於沮喪情緒的媽咪們,一定要了解「這並不是你的錯」、「應尋求家人理解與支持」、「調整期望」,並「尋求育兒協助」。

新竹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瑜芹和台北市同伴心理諮商所所長余佳容,分別在臉書專頁「美麗而剽悍 婦產科女醫 新竹竹北 張瑜芹醫師」,以及「情緒覺察筆記 余佳容心理師 情感關係 禪繞課程」發文分享,產後憂鬱該怎麼辦?

張瑜芹指出,有一位媽媽在產後回來做檢查時表示,最近不知道為什麼有憂鬱的傾向,會突然想哭、易怒、吃不下飯,對期待已久的寶寶,也提不勁照顧關心,而她以前從來不曾這樣,明明是一件努力了那麼久,也期待了那麼久的事,怎麼憂鬱症突然就找上門了呢?

張瑜芹強調,產後憂鬱其實是一種常見的狀況,媽媽們一定要了解「這不是你的錯」,也「請你一定不要怪罪自己」, 在懷孕生產過程中,生理、心理、外在環境都會有很大的變化,致使產後憂鬱的原因主要有5個,了解原因後,就不會這麼難受了。

解析產後憂鬱症5成因

●荷爾蒙變化:

在懷孕期間和生產後,雌激素從孕期的高濃度,在產後急速掉落,隨著胎盤剝落後造成體內單胺氧化酶A含量提高及活性增加,進而加速代謝分解掉會讓人產生愉悅活力感的激素,如多巴胺、血清素、腎上腺素等,導致情緒波動和憂鬱情感。

●睡眠不足:

新生兒的需求和作息時間可能導致產婦睡眠不足,長時間的睡眠不足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增加憂鬱的風險。

●身體變化:

懷孕和生產後,身體會經歷許多變化,如體重增加、外貌改變等,這些變化可能對自尊心和身體形象造成影響,增加憂鬱的可能性。

●生活壓力:

產後的生活可能帶來額外的壓力,包括育兒、家庭事務和工作等,這些壓力可能對情緒和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社會支持不足:

缺乏家人、朋友或伴侶的支持和理解,可能使產婦感到孤單和無助,增加憂鬱的風險。

張瑜芹表示,媽咪們產後受荷爾蒙影響,有1-2週的情緒低落是很普遍的現象,一般在家人的關懷、理解與支持下,很快就會恢復。但若情緒低落超過半個月,一定要尋求精神科、心理諮商師的專業協助。

心理師提醒媽咪們要了解,產後憂鬱並不是你的錯,不要覺得自己不正常或是太脆弱,這完全是因為身體和外在環境的變化而導致情緒低落;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shutterstock)

余佳蓉也再次提醒媽咪們要了解,產後憂鬱並不是你的錯,不要覺得自己不正常或是太脆弱,這完全是因為身體和外在環境的變化而導致情緒低落,並提供對抗產後憂鬱的方法,幫助媽咪們對抗產後憂鬱症。

對抗產後憂鬱症可以這樣做

●了解這並不是你的錯:

這是很重要的一步,不要覺得自己不正常或是太脆弱,才導致產後憂鬱,要了解自己是因為身體與外在環境的變化而導致情緒低落。

●尋求家人理解與支持:

瞭解自己的狀況後,接下來就是尋求支持,與家人分享你的感受和困擾。有人願意聆聽並支持你,可以讓您感到不再孤單,有助於情緒的穩定和恢復,請家人陪你一同走過這段特別的時光。

●調整期望:

產後恢復和育兒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不要對自己設立過高的期望,接受自己和情況的改變,並學會寬容地處理一切,我們不可能無時無刻都全力以赴,把每件事情都做到滿分。

適時放手讓家人幫忙照顧寶寶,寶寶並不會因為這樣少愛你一些,對自己寬容一些,放慢產後生活的步調,讓自己慢慢適應新的生活與恢復身體。

產後恢復和育兒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媽咪們不要對自己設立過高的期望,接受自己和情況的改變,並且可以尋求幫手協助分擔家事;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shutterstock)

●尋求育兒協助:

育兒是夫妻共同的責任,在迎接新生兒的到來後,夫妻應該溝通協調彼此的休息時間輪流照顧寶寶,特別是全職媽媽很容易認為自己應該擔起育兒的全責。其他家庭成員也應該意識到全職媽媽同樣需要休息,她們的工作同樣需要被尊重,

爸爸們可以在產後多參與照顧寶寶的工作。這樣一來,媽媽就能有一些時間轉移注意力,有助於緩解產後焦慮情緒。

余佳蓉也提醒,當然最重要的是事實尋求專業協助,只要媽咪們情緒低落的狀況超過兩週,或是已經影響生活了,就會建議尋求醫療資源的介入,不論是找諮商師相談或是尋求精神科看診都是可以嘗試的方向。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