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篩檢胎兒唐氏症免穿刺 產前染色體篩檢低風險、高準確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大部分人知曉高齡孕婦產出唐氏症兒的風險較高,但其實小於35歲的孕婦也可能生出「唐寶寶」。安南醫院婦科主任蔡岳峰指出,唐氏症是種染色體異常的遺傳性疾病,傳統篩檢有較高的偽陽、偽陰性;後來發展出從母體血液檢測的低風險、高準確性新方法。醫師建議如何篩檢,仍需醫、病充分討論。
蔡岳峰表示,唐氏症源自1866年英國醫師約翰.朗頓.唐(J. Langdon H. Down)首次觀察到一群智能障礙與特殊臉部特徵的兒童,當時,這些兒童因長相扁平等特徵,一度被稱為「蒙古症」。隨著人類基因研究的發展,1959年法國醫師傑羅姆.勒瓊(Jérôme Lejeune)報告,唐氏症此種綜合症是由3倍染色體造成。
由於卵子或精子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錯誤分配,使胚胎第21對染色體多了1條,形成3倍體。蔡岳峰表示,唐氏症是造成智能障礙的最常見原因,其中35歲媽媽生下唐寶寶的機率約1/250,且風險會隨母親年齡增加而上升,與父母是否存在基因缺陷無關。
無論母體是否年滿35歲,憑藉第1孕期、第2孕期的唐氏症篩檢,可篩檢出高風險孕婦。蔡岳峰說,此種檢測偽陽性機率約5%、準確率落在70%至90%。但因篩檢存在偽陰性或偽陽性的可能,平均每20位接受篩檢的孕婦,有1位需要進一步做羊膜穿刺檢查,且仍存在一定偽陰性風險。
蔡岳峰說明,羊膜穿刺是診斷唐氏症最準確的方式,由超音波導引抽取羊水中胎兒細胞培養、分析染色體。因為是侵入性檢查,存在羊水感染、破水、1/400流產率等風險,通常執行於高齡或高風險孕婦。1997年,香港醫學博士盧煜明在母體血液中,發現來自於胎盤的微量DNA碎片,提供從母體血檢測唐氏症的可能性,開啟產前診斷的新時代。
蔡醫師提到,此非侵入性產前染色體篩檢(NIPT)從2011年開始用於篩檢唐氏症,偽陰性低於萬分之一、偽陽性約千分之一,皆遠低於傳統產前篩檢方式,大幅減少羊膜穿刺機率,也降低因未檢測生下唐寶寶的風險。
「不過,NIPT雖然準確率高,也存在許多限制」,蔡岳峰舉例指NIPT於雙胞胎或肥胖孕婦篩檢準確率較低,若DNA量不足,亦可能無法檢測,且價格也較傳統篩檢方式昂貴,NIPT僅能作為篩檢工具,無法取代羊膜穿刺等診斷性檢查。因為唐氏症自然發生率約1/800,常發生於高齡產婦,但孕婦須接受何種唐氏症篩檢,仍應與醫師充分討論後決定。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