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35歲男胃食道逆流 中醫調理、變更作息改善症狀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35歲陳先生因為工作壓力大、3餐不定時,常常胃食道逆流發作、幾乎天天火燒心,嚴重時還引起心臟痛,緊張時也容易胃絞痛,且因工作晚睡的關係,也容易發生口瘡。2年前曾做過胃鏡檢查,雖沒有明顯發炎,但有胃食道逆流。經中醫調理、吃飯時細嚼慢嚥,並減少刺激性食物後,一整週口瘡皆沒有發作,也沒有火燒心的感覺。
桃園宜蘊中醫診所中西醫學整合主任鄭安斌在臉書專頁「中醫調養知己 鄭安斌醫師」發文分享該案例,表示參考舌、脈及其他身體症狀後,處方以疏肝理氣的柴胡疏肝湯及滋陰疏肝的一貫煎為主方,佐以健脾益氣的茯苓、白朮,並囑咐吃飯時,盡量細嚼慢嚥,並少吃烤、炸、辣等刺激性食物。
胃食道逆流 5常見原因
鄭安斌表示,食物會經咽喉進入食道,再經過下食道括約肌(賁門)進入胃中消化。賁門就像閥門,鬆弛時讓食物進入胃裡後,再緊閉不讓胃酸及食物往食道跑。若賁門括約肌無法緊閉,讓胃酸跟食物從胃往食道移動,就是胃食道逆流。
他指出,根據調查,胃食道逆流在西方國家的盛行率約為15-25%,台灣約為6.6%,是非常普遍的消化系統疾病。
胃食道逆流常見原因有以下5種:
1.男性、年齡越大,有較高罹病機率。
2.肥胖、懷孕等造成腹壓升高的情形,使括約肌難以緊閉。
3.抽菸、酒精將增加罹病風險。
4.特定飲食造成胃排空變慢、胃酸增加,導致逆流增加。
5.其他:橫隔膜疝氣等結構異常、下食道括約肌鬆弛、食道蠕動異常等。
胃食道逆流 典型3症狀
鄭安斌說明,胃酸是種強酸,逆流的胃酸會造成食道黏膜受損,嚴重時會往上跑到咽喉,常見有以下症狀:
●飯後胸骨後燒灼感(火燒心)、心窩灼熱,許多人也以胸痛、胸悶表現。
●口中、咽喉會有酸水、酸味,或食物逆流感。
●其他:有些人火燒心感覺不明顯,但因為逆流刺激咽喉、鼻腔,造成咳嗽、常清喉嚨、講話沙啞、吞嚥疼痛、夜間氣喘發作、鼻竇炎、牙齒琺瑯質受損等情形。
胃食道逆流形成 中醫3論點
鄭安斌表示,中醫古書有記載「吐酸」、「吞酸」等疾病,症狀類似胃食道逆流。中醫理論認為,食物消化吸收主要跟脾、胃、肝3個臟腑功能有關:胃腑負責接收食物,脾臟負責消化吸收,肝臟調節氣機幫助脾胃消化食物。
常見造成胃食道逆流的情況有以下3種:
●胃有寒、熱、痰濕等病邪存在時,接收食物功能受到影響而逆流。吃飯速度快、狼吞虎嚥,也會增加胃的負擔導致逆流。
●長期胃病或天生脾胃功能較弱,消化食物速度比較慢,也容易產生胃脹氣,造成逆流。
●中醫的「肝」類似自律神經系統,容易受到情緒、壓力影響。當壓力大造成「肝氣鬱結」時,腸胃蠕動速度變慢,也會影響消化。
鄭安斌說明,治療上若與壓力、情緒相關,會給予疏肝解鬱的藥物,例如柴胡疏肝湯、加味逍遙散一類;若胃本身有問題,則視寒熱虛實治療;若是氣血不足、虛證明顯,則會使用補氣血的藥物。治療一段時間,症狀緩解後,會加上補益脾胃、修復黏膜的中藥來維持長期療效。
胃食道逆流患者 日常注意9大點
鄭安斌表示,胃食道逆流患者,平時應注意以下9點:
1.平時3餐應定時定量,不要長時間空腹或暴飲暴食。減少咖啡因(咖啡、茶、巧克力)、太甜、油膩、炸物、辛辣重口味等刺激性、難消化食物。
2.睡前3小時不要吃消夜或喝大量水。
3.專心吃飯、練習細嚼慢嚥,也盡量避免一邊吃飯一邊工作。
4.戒菸、戒酒。
5.維持正常體重:肥胖會增加腹壓,增加逆流風險。
6.飯後3小時不要躺平。
7.睡眠時,將枕頭墊高,能減少逆流。
8.避免穿著過緊的衣褲、皮帶或束腹。
9.作息正常、保持身心的放鬆。
鄭安斌提醒,現代人處在高壓跟生活飲食習慣不正常,胃食道逆流已成為常見病況,每個人體質各有不同狀況,可諮詢專業醫師尋求幫助。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