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常拉肚子擔心脫肛? 醫:這4高風險族群要留意

2023/06/09 08:30

醫師表示,營養不良的幼兒、生產經驗較多的年長婦女、長期便祕、用力排便者及長期腹瀉、骨盆肌肉較無力者,有較高機率會發生脫肛,應特別留意;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醫師表示,營養不良的幼兒、生產經驗較多的年長婦女、長期便祕、用力排便者及長期腹瀉、骨盆肌肉較無力者,有較高機率會發生脫肛,應特別留意;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現代人除常有便秘問題外,又因生活步調緊張、壓力大,常拉肚子,不少民眾因此感到擔憂會不會脫肛?對此,天莘大腸直腸外科診所院長陳威佑表示,常腹瀉是有可能造成腹腔壓力過大,導致排便時骨盆底肌群無足夠力氣可支撐直腸,而出現脫肛情形。因此,他提醒,營養不良的幼兒、生產經驗較多的年長婦女;長期便祕、用力排便者;長期腹瀉、骨盆肌肉較無力者,有較高的機率發生脫肛,應特別留意。

陳威佑在臉書粉專「大腸直腸外科 陳威佑醫師」發文,針對脫肛進行解釋,所謂脫肛是指「直腸脫垂」,通常是因為骨盆底部肌肉無力、括約肌鬆弛,或是長期咳嗽、便秘,使腹內壓力上升,導致上廁所時直腸會脫離原本的位置。

陳威佑提醒,但若經常腹瀉,也可能造成腹腔壓力過大,導致排便時骨盆底肌群沒有足夠的力氣支撐直腸,使得直腸黏膜、肛管、部分或全部的直腸,可能從肛門脫垂。因此,他分享4族群有較高機率會發生直腸脫垂,平時可特別留意,包括:

●營養不良的幼兒。

●有自然產、生產經驗較多的婦女(65歲以上婦女)。

●長期便祕、用力排便的人。

●長期腹瀉、骨盆肌肉較無力的人。

排便時有東西掉出 先觀察別硬推

另,若上廁所上到一半,疑似有東西掉出怎麼辦?可以塞回去嗎?對此,陳威佑提到,若遇到這種情形時,建議大家先冷靜,不要硬推。而是觀察一下掉出來的東西是什麼,再分別進行處理。通常上廁所有東西掉出肛門,可能是以下3種情形:

●痔瘡脫出:痔瘡的外型是一粒一粒的小肉球。多數痔瘡脫出的情況,可以用手輕鬆推回,並擦藥來緩解疼痛感。除非嚴重到推不回去,影響到日常生活或有出血情形,就建議可做痔瘡雷射手術來消除痔瘡。

●直腸黏膜脫垂:直腸黏膜脫垂長度通常不超過2公分,會呈現圓形、紅色外觀,光滑的觸感。此種情形通常只要溫水沖洗後,用手指就能輕鬆推回肛門內。但如果發現推不回去,不建議硬推,要立即就診。以免突出的黏膜出現糜爛、出血或嵌頓性壞死等情形。

●直腸外部脫垂:直腸脫垂通常會看到紅色、橢圓形的物體,脫垂超過2公分以上。此情形不建議強行推回,建議就醫檢查。等到醫師進行直腸指診、排便造影、超音波及肛門鏡等檢查,確認直腸脫垂的原因,排除其他發病的可能性之後,再透過手術復位,才不易復發,對其他器官造成不良的影響。

手術改善脫肛 應以嚴重程度評估

而至於直腸脫垂的改善方法,陳威佑說,主要是依患者的身體狀況、脫垂的嚴重程度,從肛門、腹部、骨盆底進行手術,將突出的直腸組織固定於骨盆的骶骨,使直腸歸位。但若直腸脫垂是因為便秘引起,則建議切除多餘的直腸,再將直腸拉回,固定於骨盆腔。如此一來可以保護直腸後方神經,並改善便秘情形。

但陳威佑指出,一般來說,直腸脫垂的情況很少一下子讓整個直腸脫出。患者起初在排便時,會先感受到腫脹物脫出的不適感,此時直腸還可以自動縮回。直到情況越來越嚴重,腫脹物才會越來越頻繁地脫出,必須要用手推回,或甚至到推不回去的地步,就不得不靠手術來處理。

陳威佑提醒,排便時感到疼痛,或是有異樣感受,都可以先至大腸直腸外科檢查有無直腸位移、脫出等情形,以免日後發生脫肛意外。

訓練骨盆肌群 可用凱格爾運動

最後,陳威佑強調,直腸脫垂往往離不開「排便習慣不佳」與「骨盆肌群無力」這2大原因,因此,建議平常應多喝水及多攝取纖維來養成排便好習慣,並且適度做「凱格爾運動」來強化骨盆附近的肌力,就能從根本預防脫肛情形,排便輕鬆又順暢。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