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防「癌王」最直接的途徑! 醫揭大腸鏡檢查8時機

2023/04/27 19:35

醫師提醒,若糞便潛血數值不正常、有腸道發炎性疾病、大腸腺瘤病史、抽血腫瘤指標過高、腸道不適且治療後未改善,或年紀大於45歲者,應及早接受大腸鏡檢查;圖為情境照。(圖取自shutterstock)

醫師提醒,若糞便潛血數值不正常、有腸道發炎性疾病、大腸腺瘤病史、抽血腫瘤指標過高、腸道不適且治療後未改善,或年紀大於45歲者,應及早接受大腸鏡檢查;圖為情境照。(圖取自shutterstoc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根據國健署統計,大腸癌蟬聯15年10大癌症榜首。永和醫憲診所胃腸肝膽科醫師蔡宗憲提醒,若糞便潛血數值不正常、有大腸癌家族病史、腸道發炎性疾病、大腸腺瘤病史、不明原因缺鐵性貧血、抽血腫瘤指標過高、腸道不適且治療後未改善,或年紀大於45歲者,應及早接受大腸鏡檢查,才是防範大腸癌找上門的最直接途徑。

蔡宗憲在個人臉書專頁「Zong Sian Cai」發文指出,超過8成的大腸癌早期完全無症狀,等症狀出現時,往往已進入癌症後期(第3、4期),只能以化療或標靶藥物治療控制,且治癒率不佳。一般大腸癌的致因,主要是腸道內瘜肉癌變所導致,其演化分成3階段:初期僅是大腸內產生瘜肉,之後分化為腺瘤,最終變異成癌腫瘤。

蔡宗憲強調,大腸內產生瘜肉的初期階段,若能及早發現與切除(包含腺瘤),就能達成預防大腸癌的效果。但若不幸變異成癌腫瘤,如能於腫瘤早期階段切除並治療,其治癒率也能達9成以上。建議民眾於8個時機進行大腸鏡檢查。

1.糞便潛血檢查數值40以上

蔡宗憲表示,針對50-74歲國民,健保每2年提供1次免費糞便潛血定量檢測:

●潛血反應數值低於40:正常。

●潛血反應數值為40-100:建議做大腸鏡檢查。

●潛血反應數值超過100:強烈建議做大腸鏡檢查。

他表示,研究指出,潛血反應數值100以上的患者,幾乎100%有大腸瘜肉、腺瘤或大腸癌。但糞便潛血檢查不具侵入性,偵測率只有8成,也就是約2成病人可能有大腸瘜肉,數值結果卻正常。

2.有大腸癌家族病史

蔡宗憲提醒,若有1位一等親或2位二等親家屬,曾有早發性瘜肉、腺瘤或大腸癌腫瘤病史,建議提早做大腸鏡檢查。一般建議大腸鏡檢查的年紀,提前至親屬被確診年紀的前10年及早進行。例如父親45歲罹患大腸癌,女兒可提前至35歲進行大腸癌預防性篩檢。

3.不明原因缺鐵性貧血

蔡宗憲表示,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建議男性患者先做胃鏡檢查、女性患者則多加上婦科檢查,以上檢查後,若仍無法找出原因,就需做大腸鏡檢查。

4.有腸道發炎性疾病

蔡宗憲提醒,若有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或潰瘍性腸炎患者,皆屬大腸癌高風險族群,依目前治療指引,需每年進行大腸鏡檢查。

5.本身有大腸腺瘤病史

蔡宗憲指出,曾接受大腸鏡檢查有瘜肉切除經驗,且確診過大腸腺瘤的患者,依照腺瘤分化程度不同,需要複檢的年限不等。

●絨毛狀腺瘤或高度分化不良腺瘤:每半年至1年需做大腸鏡檢查追蹤。

●低度或中度分化不良腺瘤:建議每3-5年進行大腸鏡檢查追蹤。

6.抽血腫瘤指標過高

蔡宗憲說明,癌胚抗原(CEA)是抽血化驗大腸癌的重要指標,其指標升高有許多可能性,當不明原因抽血腫瘤指標過高時,也會建議做大腸鏡檢查。不過抽血檢驗腫瘤指標的敏感度不高,且許多良性發炎情況也可能造成腫瘤指標增加,建議仍需與專科醫師討論。

7.腸道不適經治療後未見改善

蔡宗憲提醒,若有腹脹、腹痛、排便習慣改變、感覺解便不完全或血便等腸道症狀患者,經藥物治療後仍未見明顯改善,建議進行大腸鏡檢查以釐清病因。

8.年紀45歲以上

蔡宗憲強調,不論哪種惡性腫瘤(癌症),高歲數本身就是高危險因素。若民眾年滿45歲,且過去從未進行任何形式的大腸癌篩檢,建議趁早做大腸鏡檢查。

蔡宗憲表示,面對大腸癌,除了開刀、化療、標靶藥物及放射線治療等後期的補救措施外,最重要的還是及早檢查與診斷、預防性切除瘜肉,不讓腸道內瘜肉演變成晚期的癌症腫瘤。除了平日多食用蔬菜、水果,減少食用紅肉、油炸類或精糖類等,也應在適當時機做大腸鏡檢查,才能防止大腸癌找上門。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