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失智症發生率高 控制血管硬化預防再中風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台北榮總新竹分院從該院失智症確診個案統計中發現,阿茲海默失智症與血管性失智症約佔7成5,且兩症發生率相當;其中,血管性失智可發生於任何年齡,除了認知功能退化,常合併高血壓控制不良,可藉由控制血管硬化危險因子達到病情穩定的目的,建議民眾應盡早到神經內科門診接受進一步檢查。
神經內科主任尹居浩醫師指出,血管性失智症是因為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可能起因於一次較嚴重的腦中風,或因為腦部小血管漸進性的硬化所導致。其一症狀特點為突發性失智,且病情常常會呈現階梯式惡化。其二特點為容易呈現白天表現較為正常,但天色一黑就開始神志不清楚的夜間混亂。此外,也會混雜先前中風的症狀像手腳無力、走路偏一邊、頭暈等等。
尹居浩表示,通常血管性失智症患者的人格退化會比阿茲海默症患者輕微,個性不會改變太多或脾氣古怪。但憂鬱症、妄想等症狀也常發生。此外,因此類病患必須進行系統性的血管評估,如心臟血管或周邊的血管等,當失智症狀合併有腦中風病史或多重血管硬化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等)時,神經內科醫師會懷疑其病徵可能是血管性失智症的表現。
醫師會先檢測病人的認知功能,評估其血壓血糖等血管危險因子控制的情況,也會安排血管超音波與腦部影像檢查等,來評估腦部血管硬化狹窄與產生病變的範圍。
尹居浩說,若確定是血管性失智症,治療上會以預防再度中風為主,達到減緩病患認知功能退化的目的。除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來預防腦部血管栓塞,更重要的是控制血管硬化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與糖尿病,並建議病患戒菸,同時鼓勵病人採低鹽低油飲食、持續且規律的運動。
另患者容易發生易怒、憂鬱、行為異常、夜間混亂等異常精神行為症狀,對同住家人造成極大困擾,須治療控制。對於會夜間混亂的病人,建議耐心並不斷提醒其保持對時間與居家空間的定向感、居住環境維持足夠亮度、打開電視增加環境刺激,並且做好居家環境保護,避免因夜間頻繁起床活動而跌倒受傷。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