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你為何想挖鼻孔? 醫揭3大隱藏危機:別習慣成自然

2023/04/04 19:32

醫師表示,若挖鼻孔次數太頻繁,可能讓鼻黏膜損傷、感染及鼻出血,應正視問題;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挖鼻孔是許多人每日清潔鼻腔的習慣,但是如果不自覺地頻繁挖它,小心可能身心出問題了!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過敏性鼻炎、焦慮及環境濕度都可能增加挖鼻孔頻率,若次數太頻繁,可能讓鼻黏膜損傷、感染及鼻出血。此外,手指接觸鼻腔分泌物後又摸其他地方,增加病原體傳播風險,建議使用紙巾、濕紙巾等衛生工具挖鼻孔,並保持手部清潔。

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表示,一直挖鼻孔的原因可能有以下3種:

1、鼻腔內疾病

黃軒表示,有研究收集了150名受試者的挖鼻屎習慣、鼻腔粘液分泌情況和過敏性鼻炎狀況,發現挖鼻孔行為與過敏性鼻炎呈正相關,因患者會反覆發炎、分泌鼻腔粘液,容易造成鼻塞或鼻腔內有異物感,使患者不自覺一直挖鼻孔。且進一步分析顯示,挖鼻孔可能是種自我緩解機制,有助排除鼻腔內病原體、降低發炎反應,緩解過敏性鼻炎症狀。

2、內心疾病

黃軒表示,《健康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1份研究指出,焦慮情緒會增加人們自我調節行為機率,包括挖鼻孔或咬指甲。也有研究發現,當人們感到壓力時會做出習慣性的行為。此外,《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1篇研究發現,受試者進行單調、無聊的工作時,例如盯著電腦螢幕,會不自覺做出挖鼻孔等自我刺激行為。

3、環境濕度

黃軒表示,有研究將120名受試者分為3組、每組40人,分別在低濕度(30%)、中等濕度(50%)和高濕度(70%)的室內環境下生活4週。結果顯示,生活於中等濕度環境下,鼻腔粘液堆積明顯較低(p<0.01);低濕度和高濕度受試者,鼻腔粘液則堆積較高。代表室內太乾燥(濕度30%)或太潮濕(濕度70%),都容易使鼻腔粘液堆積,不自覺就想挖鼻孔。

5招減少挖鼻孔頻率

1、維持鼻腔衛生

黃軒表示,良好的鼻腔衛生習慣,可減少鼻腔粘液堆積、挖鼻孔行為,例如定期清潔鼻腔。2018年的研究發現,鼻竇炎患者若定期使用鼻腔洗滌器材,可明顯減少鼻涕和鼻塞症狀,且讓鼻塞程度更低、呼吸更順暢。另,也有研究指出,經常清潔鼻腔可減少鼻黏膜中的病原體負荷,進而降低鼻竇感染風險。

但他強調,應在醫生建議下長期使用,確保正確使用、提高安全性。

2、心理治療

黃軒指出,焦慮和壓力可能增加不自覺的行為模式,心理治療可能有助降低發生率,例如認知行為療法(CBT)和放鬆技巧。2022年《臨床心理科學》(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1份研究發現,透過認知行為療法(CBT),可有效降低憂鬱症患者的負面情緒和焦慮程度。

此外,他表示,2021年1篇系統性回顧指出,針對輕度和中度焦慮患者,使用網絡的認知行為療法(iCBT),也能有效改善焦慮症狀。以上的認知行為治療,都被認為有助減少挖鼻孔或咬指甲等不自覺的習慣。

3、保持適當濕度

黃軒建議,室內環境應保持適當的空氣濕度,避免過度乾襙或過濕的環境,以減少鼻腔粘液的堆積和挖鼻孔的行為。

4、提高教育宣導

黃軒呼籲,應提高公眾對「挖鼻孔行為,可能存在健康風險」的認知。有研究人員讓300名受試者接受1個月的教育宣導活動,調查活動前後的挖鼻孔頻率、原因及健康風險認知等。結果顯示,教育宣導活動後,受試者對挖鼻孔行為及其健康風險的認識顯著提高(p<0.001),挖鼻孔頻率也有所降低(p<0.05)。

他建議,可在社區、學校等場所開展相關宣導活動,提高公眾對該問題的關注,從而降低挖鼻孔行為對健康的潛在影響。

5、藥物治療

黃軒表示,研究人員將 200名過敏性鼻炎患者,隨機分為2組接受8週的治療,實驗組接受抗過敏藥物治療(如非洛地平、賽洛酮等),對照組則接受安慰劑治療,評估患者的鼻炎症狀和挖鼻孔行為。結果顯示,接受抗過敏藥物治療後,鼻炎症狀顯著改善(p<0.001),挖鼻孔頻率也顯著降低(p<0.01);而對照組在研究期間則未有顯著變化。

他指出,提供適當的抗過敏藥物治療,不只可緩解過敏性鼻炎症狀,也能減少挖鼻孔次數。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