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益生菌這樣挑更好! 藥師曝9重點:避開雷貨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益生菌,要怎麼挑才能吃的安心呢?藥師廖偉呈表示,挑選時,建議選菌株功能與需求是否相符、種類別超過10種、產品明確標示含量、少添加劑、小心輕瀉劑、含有益生元及後生元的益生菌,以及有認證廠牌、有研究實證的菌株。
廖偉呈在臉書專頁「微笑藥師Phar.Smile」發文指出,益生菌挑選有許多眉角,挑錯配方非但無濟於事,甚至可能弄巧成拙。民眾選購時可掌握9大要點,仔細觀察產品外盒標示,就可避開許多雷貨。
●菌株功能與需求是否相符。
●菌株種類別超過10種。
●產品明確標示各菌株含量才可靠。
●添加劑愈少愈好。
●小心輕瀉劑:如氧化鎂、糖醇、番瀉等,可能使腹瀉更嚴重。
●挑選含有益生元及後生元的益生菌。
●挑選新鮮益生菌,半年內製造更有效。
●挑選懂菌、有認證的製造廠。
●挑選具有研究實證的菌株。
廖偉呈提醒,益生菌產品的劑型、活菌/死菌、球菌/桿菌、藥品或食品等級,各有優缺點,購買前記得先了解自己的需求再選擇產品。如抗生素引起的腸道腹瀉狀況,如果挑選含有蕃瀉葉或氧化鎂的益生菌配方,反倒會刺激腸道而愈吃愈糟。
菌株種類過多 效果反而大打折
至於為何菌株種類別超過10種?廖偉呈解釋,不同益生菌的生存習性與立體結構不同,就像不同人有各自習慣的生活方式,硬把許多不同人種湊在一起,難免會磨擦。同樣道理放在益生菌配方中,同時含有5-6種菌種很合理;但若添加超過10種以上,反而會降低配方的定殖力。
他進一步說,然而目前沒有明確研究支持這個說法,也沒有鐵證資料指出益生菌配方的菌種上限。不過有學者認為,過於複雜的菌株種類,可能降低配方的穩定性,所以千萬別再迷信「菌株種類愈多愈好」這種說法,挑選符合需求的菌株才是重要原則。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