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私密影像外流3-2》這幾句是大忌 過度關心反突顯無能為力
〔記者董冠怡/台北報導〕當得知認識的人私密影像外流,親友可能會想方設法安慰,亦或打聽細節兼下指導棋,諸如「為什麼要拍呢」、「怎麼沒有保護自己」、「你應該要這樣做」,佳齡生活健康中心、嘉齡診所副院長兼身心科主治醫師黃苑婷建議,重點在觀察當事人準備好了嗎。有些人的關心可能出自焦慮與無能為力,不知如何是好但仍希望能幫上忙,因此急著給予很多建議,其實陪伴者壓力也不小。
黃苑婷表示,過程中旁人先傾聽及接納當事人的感受就好,自我提醒不要催促對方做決定,例如「你應該要去提告」。不論採取法律行動或決定是否坦白訴說,都不是容易的事,需要很多考慮的空間,過於積極的建議反而讓當事人感受更大壓力。除此之外,不要急著代替當事人回答問題,若是基於保護立場出面,可先跟當事人討論,面對他人詢問時要如何應對,不應在未經當事人同意下公開任何資訊。
陪伴代替問東問西 準備好了一起面對
或許有人會想了解事件的過程,「怎麼發生的」、「當下怎麼沒有拒絕、沒有保護自己」、「為什麼要拍那個照片」、「你在哪裡看到這些東西」,黃苑婷建議提醒自己是陪伴者而非警方偵查辦案,比起細節,更重要的是讓當事人了解:「有需要聊聊時可以找我,我都會在」的支持態度。
此外,不須替當事人設定修復期程,「都已經發生半年了,你為什麼還一直在意這件事,一直走不出來」。多數人這麼說是出自關心,但也很常來自於自己的焦慮,因為沒辦法忍受看到對方那麼痛苦卻幫不上忙,為了處理自己的擔心跟無能為力,便主動提供許多建議,甚至想否認當事人的感覺以消弭自己的無力感。其實陪伴者壓力也不小,越關心就越煎熬。
修復歷程中,當事人可能有各種感覺,包含低落、緊張、煩躁、憤怒、指責自己或旁人,這些情緒並不好受、也可能混雜同時出現,陪伴者也會因此產生相應的不舒服。陪伴過程中,重點在於傾聽及接納當事人的情緒,陪著他了解這些都來自真實的感受,能消化時繼續往前,無法消化時先暫時等待,不用馬上好起來也沒關係,這種包容及安全的環境有助於找回信賴及安全感。
負面情緒干擾生活品質 尋求專業協助
那身邊的人何時需要主動行動?黃苑婷說,可從事件是否已替當事人帶來焦慮、憂鬱、失眠、影響胃口等身心症狀,並對生活、工作或學業表現造成困擾來判斷,這種情形如果沒有醫療介入,影響層面可能如滾雪球般漸漸擴大。
鼓勵當事人就醫時,可以正常化敘述、柔性勸說,「不是為了逼你馬上放下而去看醫生,而是因為事情已影響到你的睡眠及精神,大腦都沒好好休息,你要怎麼過生活和處理這件事情?我希望能先改善你的睡眠和精神」,不從事件談、而是從身體狀況來給建議,可避免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被當事人誤認是旁人責怪自己不認真面對,或認為自己是不正常、不對的。
陪伴者也請記得照顧自己
黃苑婷也提醒陪伴者,永遠記得先照顧好自己,才有力氣照顧對方,不論身體或心理層面都是。陪同處理這些情緒並不容易,即使是多年訓練、擅長處理這些議題的心理師及身心科醫師也都需花心力進行自我觀察及修復,更何況長時間陪伴的親友。想要怎麼陪對方,就怎麼陪自己,反之同理。
網友回應